电动汽车的2023,智能手机的2011?


当前第2页 返回上一页

而2011年以后智能手机产业链相关公司的表现,值得当下关注电动汽车的人们格外重视。

智能手机产业演化启示录

虽然2011年智能手机渗透率已经接近30%,但随着这一指标继续拔高,仍然有一批产业链龙头公司业绩暴增、股价大涨。

根据国泰君安统计,在2012至2015年,苹果产业链指数期间总体涨幅达到4.4倍。其中摄像头模组龙头欧菲光收入增长3.7倍、股价上涨15倍;射频器件龙头信维通信收入增长5倍、股价上涨12.8倍;连接器龙头立讯精密收入增长2倍,股价涨幅超7倍。

电动汽车的2023,智能手机的2011?

那么,电动汽车会不会出现类似的情况?答案是有可能。因为除了两大赛道渗透率相似外,当下电动汽车的估值水平和2012年底手机板块估值类似。(使用2012年的数据而不是2011年,是因为2012年市场整体继续下跌,估值更低。)

2012年12月,智能手机核心公司的市盈率平均值和中位数已经回落到40倍以下。当时,市场已经经历了2010年11月开始的接近两年的熊市下跌,市场整体正逐步企稳。

电动汽车的2023,智能手机的2011?

比如声学龙头歌尔股份,在2011年-2012年市场走熊之间,市盈率一直在30-40倍之间徘徊。

反观电动汽车,当下估值水平和当年的手机产业链的估值水平类似。

根据《豹变》对产业链相关公司做的统计,经过2021年以来的下跌,A股电动汽车产业链中位数市盈率为29倍,已经低于2012年低点苹果产业链估值。

这意味着,一旦市场企稳,随着市场渗透率继续提升,一些有核心竞争力的相关公司在基本面以及股价上,或许仍有表现。

不过,即使产业机遇仍在,如果企业自身不给力,仍有被淘汰的风险。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曾经的手机触摸屏龙头――莱宝高科。

莱宝高科是2009年至2010年的苹果概念大牛股,两年时间多股价涨幅接近17倍,最高点市值近300亿元,市盈率也冲到90倍。

不过2011以后,这家公司就被资本市场彻底抛弃。在欧菲光、立讯精密们2011年后继续上涨数倍的日子里,莱宝高科一直走在下跌通道,最大跌幅接近90%。

电动汽车的2023,智能手机的2011?

为什么莱宝高科逐渐没落?核心来自行业门槛过低。

莱宝高科位于触摸屏传感器环节。有业内人士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触摸屏传感器没有什么特别核心的技术,对厂家的要求主要集中在工艺上。而企业要改进工艺、提高良品率也没有特别大的难度。新进入者只要具备资金实力,就可聘请或挖来掌握了镀膜和光刻技术的人员,之后从日本购入生产所需的设备即可。

事实也的确如此,低门槛下,国内公司先后上马触摸屏项目。当时除了莱宝高科,长信科技、欧菲光等行业内公司相继扩产,并且一些厂商在产品性能、工艺上更有优势。

2011年年报上,莱宝高科无奈表示,在触摸屏新进厂商不断涌现、已有触摸屏模组厂商逐步向产业链上游垂直整合且扩充产能的情况下,消费类电子产品市场需求波动性和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到了2012年,由于竞争环境更加恶劣,莱宝高科净利润暴跌近70%。

所以,即便风口仍在,也讲究“打铁还需自身硬”。

相比之下,苹果产业链龙头立讯精密同期的表现,则截然相反。 

立讯精密从2010年10月18日开始,上涨至2019年7月29日历史最高点,期间走出三段上升结构,总涨幅超17倍。净利润基本全程保持增长。

立讯精密算是国内高端制造的代表。

2011年4月,立讯精密收购昆山联滔电子60%的股权,成功切入苹果产业链。背靠苹果,立讯精密的营收节节攀升。

更关键的是AirPods战役。2017年上半年,立讯精密正式成为AirPods的生产工厂,在经历初期的产能爬坡之后,2017年底的立讯精密,已经可以把AirPods的用户发货周期缩短到三天,产品良率接近100%。这让苹果大为惊喜,库克点赞立讯精密:“超一流的工厂,将了不起的精良工艺和细思融入AirPods的制造。” 

要知道,AirPods最早的组装厂家其实是英业达,但是奈何英业达不争气,产能一直提不上来,良率也不高,苹果就找到了立讯精密,而后者抓住了机会。

所以,虽然在产业渗透率类似、估值水平类似的背景下,电动汽车相关公司的基本面、股价具有提升的可能,但在当下要格外重视基本面――只有那些卡位关键环节,能提供优质产品甚至具有议价权的企业,才能享受到后续的趋势红利。

正如一位基金经理在小范围交流时谈到的:未来要做产业链深度研究,不能完全搞赛道论。所谓赛道论,就是这个赛道要么不关注,要么就是所有品种都可以关注。

当然,本文采用的是一种类比论证的方式。类比论证得出的结论本质是一种猜想,这种猜想的意义不在于预测,而是启发思考。

回到本文讨论的电动汽车行业,尽管渗透率、估值相似,行业相关公司也未必能复刻当年智能手机相关产业的经典走势。

不过,在一些公司估值并不太贵、仍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当下,对电动汽车的悲观未必合理。而当年智能手机产业链2011年后的演化路线,至少可以成为对这种悲观的纠正。

返回前面的内容

相关阅读 >>

欧盟希望重新迎来易于更换的可拆卸电池智能机

慧捷科技正式加入京东科技集团:主打智能云通讯软件

数据显示苹果成中国手机市场最大品牌

智能技术 智慧生产

首个 全感知智能配电房,数字孪生局域配电网全力保驾护航

《失落的方舟》游戏工作室开始使用人工智能脚本搬砖

手机出货量暴跌 00后4年没换手机引热议:2月中国手机销量大跌超20%

实体店买手机和网购有啥区别,手机店老板吐露真言,差别太大了

手机避免发热的情况,小建议收下来

特斯拉陶琳谈产品设计:智能汽车设计越“白痴”越好

更多相关阅读请进入《手机》频道 >>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您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评论

管理员已关闭评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