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些“卫星锅”并非正规的收视渠道,存在侵犯知识产权、危害信息安全等风险。
2020年7月12日,国家广电总部发布信息,明令禁止不允许使用卫星锅,如果使用也要使用符合国家要求的。
因此,“以前看电视不要钱”的说法不完全正确。
智能电视的收费系统是如何兴起的?
智能电视的收费体系,还得从某智能电视品牌说起。
2012年,该品牌的超级电视在行业内异军突起。2015年底,其推出“生态补贴硬件”战略,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超级电视,再通过广告和内容服务付费把钱赚回来。
这样的玩法,让整个电视行业开始竞相模仿,打起了硬件负利的价格战。
有业内人士透露,电视厂商制造硬件已经不挣钱了,现在利润的主要来源是预装App平台、开机广告、第三方视频平台的会员抽成等方面。
但这些第三方视频平台的自身情况也不太乐观。
据天目新闻梳理,从2010年成立至今,爱奇艺已经亏损超10年。自2018年上市后,爱奇艺在2018年到2021年的净亏损额分别达到了91亿元、103亿元、70亿元和62亿元。
优酷同样连续六季亏损。根据阿里巴巴发布的2023财年Q2(2022年7月1日至9月30日)财报显示,优酷所属的数字媒体及娱乐分部收入为156.23亿元,同比下滑3%。本季度该板块亏损1.17亿元,同比有所优化。
腾讯控股发布2022年第三季度财报也显示,腾讯视频所处的媒体广告收入26亿元,同比下滑26%。腾讯表示,“正采取措施优化成本,减少腾讯视频的财务亏损”。
这些视频平台在电视厂商提供相关内容的同时,也需要考虑自身的营收需求。
于是,会员涨价成为常态。甚至还出现了投屏要额外收费的现象。
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智能化已经体现在了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但就智能电视而言,一直以来饱受诟病。
那么还有没有像以前一样,打开就可以直接看的电视?
200元左右的“老人电视”口碑不错
但未必能取代智能电视
2022年11月,#被200元电视的买家秀整破防了#话题登上热搜。
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秀起了200元电视的方便快捷。
据悉,彼时在一些购物软件上,这种便宜的电视销量十分可观,每月卖出几万台,甚至几十万台。
笔者在一些电商平台搜索发现,仍有一些售价为一两百、两三百的“老人电视”。
这些电视有的宣称是不用网络,有的是宣称自带天线。销量从几十到几千不等。
从这些买家的评价来看,这些电视操作简单,大多能收到十几个台。信号和画质也还不错。
那在这个“智能电视”被频频吐槽的时代,“老人电视”能取代智能电视吗?
笔者认为,取代不了。但如果继续这样下去,智能电视也会把自己的路越走越窄。
一方面,这些“老人电视”虽然也收获了不好好评,但体积小,外观不好看,也算是一个致命的缺点。
尽管智能电视让很多人“苦不堪言”,但毕竟外观高大上。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讲究仪式感。买台电视就算不看,摆在那当个装饰品也要好看一些。
但另一方面,智能电视给大众带来的苦恼,也应该被正视一下了。
智能电视,是连接互联网资源与受众的终端载体。
本该以其出色的屏幕表现力,依托互联网的海量内容资源和可以自主选择观看内容的个性化优势,去获得消费者的认可。
但套娃式的充值体系和愈发复杂的操作方法,正把智能电视变成摆设。
限制投屏,加收费用不厚道
1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称,“套娃式充会员”带来的层层界面,操作繁琐复杂,让很多用户望而却步,无从下手。花了几千块买的智能电视,空有硬核科技的屏幕表现力,可如果没有会员资格,只能当个啥也播不出来的摆设。
用“套娃式充会员”和多个终端不兼容的霸王条款变相地向用户收费,不仅吃相难看,更会将前期积累的良好用户体验和对商家的信任消耗殆尽,动摇内容付费模式的根基,甚至会毁掉付费观看这个“蛋糕”。
1月12日,上海市消保委发文表示,内容付费已成为视频平台重要的商业模式和收入来源,视频平台的付费会员可享受独家内容。
上海市消保委认为,投屏是移动端用户正常的使用场景,消费者付了钱,在手机上看还是投屏看都是消费者的权利。平台在APP内限制消费者投屏的做法不合理,想用这种方法加收费用更不厚道。视频平台更无权不当获取手机权限干涉消费者采用第三方APP或者连线等方式投屏。
从用户的角度来看,买电视的初衷就是为了更轻松、更方便地看一些视频类的节目。
如果需要花大把时间来研究如何开机、如何找到想看的内容、如何少充钱,这样的“智能电视”还智能吗?
相关阅读 >>
对话领创智信:5年涉足10大国家,四大技术引擎助力东南亚企业的智能化转型
更多相关阅读请进入《智能》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