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天文学会月刊》发现双星共有包层演化过程


本文摘自卓越科技,原文链接:https://mini.eastday.com/mobile/220709230502627895757.html,侵删。

7月8日消息,《皇家天文学会月刊》(MNRAS)在线发布了中澳科学家联合完成的一项科学发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云南天文台研究员韩占文领导的团队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克里斯·沃尔夫(ChrisWolf)领导的星图家(SkyMapper)团队,合作发现了一颗刚完成共有包层抛射的双星,被抛射的共有包层正在以大约每秒200公里的速度离开双星系统。这是科学家首次在观测上发现双星共有包层演化这一关键过程的直接证据——看到了被双星抛向太空的膨胀的共有包层。该发现将开启人们通过天文观测精确刻画双星共有包层演化过程的研究。

天空中绝大多数发光的天体都是恒星,恒星中大约一半位于双星系统,它们在引力的作用下相互绕转。双星演化会改变恒星既有的演化命运,解释了恒星世界的绝大部分谜团,会形成双黑洞、双中子星等在现代天文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天体。

据介绍,双星演化有一个重要过程是双星共有包层演化,双星中的一颗恒星由于物质损失剧烈膨胀,将另一颗恒星包裹在外包层内,形成一个共有包层。恒星的既有演化路径被打断,随后的演化命运由共有包层演化过程决定,共有包层有可能被抛射,形成短周期双星,或者两颗恒星并合成一颗恒星。双星共有包层演化过程由波兰科学家玻丹·帕琴斯基(B.Paczynski)于1976年提出,然而近半个世纪以来,一直没有科学家真正观测到共有包层的存在。

对此,科研人员通过澳大利亚国立大学2.3米宽视场望远镜和开普勒卫星等观测数据,在南半球发现了一颗距离地球23000光年的密近热亚矮星双星J1920,两颗星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它们的周围有一个正在膨胀的壳层,以大约每秒200公里的速度离开双星。该壳层被证明是约1万年前被双星抛射的共有包层。双星持续的轨道收缩表明,共有包层残余物质和双星的轨道运动摩擦会带走轨道角动量,这是除了磁滞效应、引力波辐射和质量损失外的一种新的角动量损失机制。

相关阅读 >>

决战平安京:最新爆料!2月全新内容等你来解锁

一汽汽车金融全国客服热线号码已更新2023(今日更新中)

苹果在三大战场向谷歌发起“无声战斗”:让ios远离android

atom computing完成6000万美元b轮融资 用于构建第二代量子计算系统

《武士少女》玉织紬角色预告公布 游戏于12月1日发售

特斯拉:超过28.5万北美用户购买了fsd套件

中兴axon 40系列发布后火了:冲上酷安热榜top3

facebook研究新型ai系统 以第一人称分析人们的生活

5g加速数字产业发展壮大:网络加速覆盖 赋能作用凸显

中芯国际二季度营收19亿美元同比增41.6%,净利

更多相关阅读请进入《新闻资讯》频道 >>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您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评论

管理员已关闭评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