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并非所有人都同意这样“悲观”的观点。
帕特・基尔辛格预估,十年间,芯片产业将增长近一倍。如今产值大约在6000亿美元左右,十年后,这个数字将在1.1万亿美元。所以,从根本上说,芯片产业依旧是一个长期的增长周期。不过,在长周期中,也有一些小周期。
“你已经看到了全球供应链经济第一次放缓。不过,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周期,是在行业将在十年翻一番的背景下。即便我们必须进行短期调整和价格变动,但我们必须继续进行长期的工厂建设。”帕特・基尔辛格说。英特尔预计,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会持续至2023年,英特尔计划在2023年削减30亿美元,并直到2025年前削减多达100亿美元的成本。
国内芯片巨头中芯国际管理层同样预测,这一轮周期调整至少要持续到明年上半年。但可以确定的是,集成电路行业需求增长和全球区域化趋势不变,虽短期有调整以及面临国际问题的不确定性,但坚持本土制造的长期逻辑不变。
事实上,在芯片厂商集体糟糕的业绩中,台积电财报增长实属亮眼。
第三季度,台积电合并营收为6131.4亿元新台币,同比增长47.9%;净利润2808.7亿元新台币,同比增长79.7%;每股摊薄收益为10.83元新台币,同比增长79.8%;毛利率为60.4%,营业利润率为50.6%,净利润率为45.8%。
如此好的业绩背后,台积电的股价却迎来两年来的低点。一位投资人对《中国企业家》表示,投资者真正担心的不仅是疲软的消费,更多的是在美国对中国半导体的限制中,卷入其中的台积电所面临的不确定前景。
当地时间10月7日,美国出台一系列新规,禁止将使用美国设备制造的某些芯片销售给中国。此外,美国政府还将31家中国公司、研究机构和其他团体列入所谓“未经核实的名单”,限制它们获得某些受监管的美国半导体技术的能力。
在台积电的收入构成中,超70%来自于北美客户,来自中国大陆的收入仅占8%,其客户例如英伟达如果受到禁令影响,最终结果也将传导至台积电。
不过,对于台积电来说,美国的禁售新规影响的是其业绩是否还能保证增长,但对国内的某些芯片公司来说,却关乎他们的生死存亡。
“美国的禁令,意味着国产GPU、CPU、AI这些需要先进制程的芯片,可能无法去台积电流片。但中芯国际暂时无法提供如此先进制程,这些芯片的发展将受到不小的影响。”上述投资人分析,“美国的目的,就是锁死中国的先进制程,比如逻辑的14nm、DRAM的18nm,保持中美之间的差距。”
“你现在所看到的政策,基本上是维持或扩大中国实力和美国或欧洲实力之间的差距。”帕特・基尔辛格在谈及美国芯片法案时也坦诚地表示。
王佳所在公司也依靠台积电进行代工,她表示,目前芯片量产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因为并不需要特别先进的制程,真正受影响的是高端的AI芯片。10月23日,有消息称,台积电已暂停为国内一家GPU芯片创业公司生产先进硅片,以确保符合美国法规。
魏哲家也在财报电话会上表示,新规定的目标指向人工智能和超级计算机等非常高端的应用供应,“因此,我们的初步评估是,对台积电的影响是有限且可控的”。当被问及与中国大陆的长期战略时,魏哲家说,公司将在“遵守所有规章制度”的情况下继续为“全球所有客户”服务。
一直以来,中国芯片的创业逻辑是从低端替代开始,逐步往上,前两年在供应链可控的大背景中,一批从美国归来的华人工程师开始尝试突破高端,打破垄断。
后摩智能CEO吴强认为,新一轮芯片创业热潮与2016年时已有所不同,“是一种高技术含量又很复杂的智能计算芯片热潮,是在2015、2016年之前中国人不太敢碰的领域,是被英特尔、AMD等巨头掌控的领域。”
2018年,受芯片受制于人及政策带动,国内芯片领域创业达到高峰,超200家芯片创业企业成立。但消失的企业也越来越多。企查查数据显示,2018~2021年,中国吊销、注销芯片相关企业分别为715家、1294家、1397家、3420家。2022年前8个月内,这个数字更是高达3470家。
与此同时,资本也在降火。IT桔子的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芯片半导体行业获得资本融资686起,获得投融资金额2013.74亿元;2022年上半年,中国芯片半导体行业获得资本融资318起,获得的投融资金额仅有797.46亿元,大幅下降。
Gartner最新预测显示,2022年全球半导体收入预计增长7.4%,远低于2021年的26.3%,2023年,半导体市场的总收入将下降2.5%。面对低迷的市场,中国2000多家芯片设计企业之间,一轮残酷的厮杀已不可避免,芯片创业公司的生存状况将变得更艰难。
相关阅读 >>
欧盟警告苹果:不得限制 iPhone 未经认证的 usb-c 线缆功能
郭明錤:iPhone 15 采用的 uwb 规格升级,以构建更有竞争力的 vision pro 生态
iPhone手机最佳拍档,肯定非apple airpods pro莫属
美欲组“芯片四方联盟”围堵中国大陆?韩媒:韩政府和企业难以接受美方提议
更多相关阅读请进入《iPhone》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