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在科技发展层面走在前列,集中了全国尤其在地质灾害、山地灾害研究最高端的科研院所和高校,是全国自然灾害防治研究水平最高且最集中的区域,所以这次分论坛选址成都。”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科技处处长葛永刚表示,四川省在2008年以来,防灾减灾能力和应急管理能力已日益凸显,可以不再完全依靠地面监测,通过气象天气监测与山洪泥石流动力学过程相结合,摆脱了以往仅依靠传统地面监测。这项科技突破后,有望实现基于物理过程和动力引进过程的精细化预警系统,目前已经深入凉山调研,后期也将在成都、绵阳等地区做进一步推广。
聚焦气候变化与环境可持续性——
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
成都具备气候环境优势
以“天气·气候·环境·发展”为主题的气候变化与环境可持续性分论坛,紧密围绕第三届世界科发论坛发布的“2021年度人类社会发展十大科学问题”进行深入研讨。
记者从现场获悉,30余名专家分三个会场,围绕“气候变化的挑战与应对:关注气候变化,保护绿色地球”“极端天气成因与预测:聚焦极端天气,呵护共同家园”“城市气候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探究城市气候,把脉成都环境”线上线下开展学术交流。
“较之于国内其他城市而言,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成都的气候环境有更大的优势,我相信能做出很好的示范效应。”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环境气象与健康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式功认为,从国家层面,成都作为公园城市建设的“首提地”,城市环城绿地建设完备,建筑规划较为全面;另一方面,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不利因素主要有热岛效应和干岛效应,而成都公园城市建设恰好可以起到改善作用。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黄雪松 李长乐摄影 李冬
专家观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万建民:
在打造和提升成都平原特色现代农业品牌上,成都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一直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可在此基础上打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景点,营造生态型、沉浸式消费新场景,推动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在农产品品牌方面,以建立农产品标准化和产品溯源机制为抓手,大力发展一批突出地方农业资源特色的农业品牌,持续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中国工程院院士 康振生:
成都平原素有“天府之国”美誉,但是与中原地区相比,成都乃至四川的小麦生产并不具备优势,阴雨天多,光照不足,盆地湿度大,小麦病虫害高发。要提高四川小麦的产量,需要因地制宜加强育种、栽培、植保的合作,选育生态适应的抗病虫品种,构建绿色防控技术体系。
记者手记
2020年12月,“人造太阳”——我国新一代可控核聚变研究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M”在成都建成并实现首次放电;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2版全球创新指数“科技集群”百强榜中,成都位列全球第29位;
成都的人才总量已达587.6万人、居全国第4位;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天府实验室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
探索不停,创新不止。厚植创新“土壤”的成都,正以科技创新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一大批创新成果的喷薄而出、一个个科技研发机构的成功落地、一家家科技领军企业的强势进驻,都让成都科技创新实现了从点到面的突破、从量到质的飞跃。
第四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落地成都,得益于这座城市涌现的科技创新活力。这座城市正奋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汇聚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为我国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推进高水平自立自强贡献成都“科创力量”。
相关阅读 >>
谷歌终为android手机加入“fast pair”:向苹果那样自动切换
手机芯片市场彻底洗牌,高通已不再是第一,“山寨货”逆袭成榜一
更多相关阅读请进入《新闻资讯》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