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虚拟世界,就可以远程畅游殷墟博物馆等场景,而这些虚拟人也能24小时在岗,为用户解答专业的甲骨文知识。
甲骨文:历久弥新的文明密码
甲骨文在今天依然能够广受推崇,正是因为它所承载的中华文明的重量。16万片甲骨、4000多个单字,穿越时空在向我们诉说怎样的殷商世界?它的出现,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意味着什么?
在甲骨文学者黄天树的家中,记者看到一片特殊的甲骨材料,生动地记录了商王在外出狩猎时,一场“人仰马翻”的车祸。
记者看到,这片甲骨的背面还记录了一场特殊天气。意思是,东边出现了乌云,一场暴雨后北边出现了彩虹。
多个事件记录在同一片甲骨上,展现着古人生活的不同横截面,就如同我们现在的日记本或者“朋友圈”。
一脉相承的文字,不仅记录了商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更将历史的传承写得清清楚楚。
这片甲骨上记录的王的名字,与《史记》中商代帝王名号能够大致吻合,这证明了《史记》内容基本真实,从而将中国可信的历史向前推进了约一千年。
而对全世界而言,甲骨文更是为全人类提供了一大批最早的自然现象观测记录。
这是3500多年前的一场月食,在当时,古人就已经在用“月食”这个词来称呼这种天文现象。
这是人类最早记录的一次流星雨,“星率西”,意思是一大片星星都往西快速移动。
这些观测记录,对于人类早期自然科学的研究具有极高价值。
当甲骨文遇上新科技
目前还有三分之二的甲骨文字仍未破解,还有很多谜题等待揭开。面对如此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的甲骨文研究工作也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寻找新的突破口。
在一家人工智能公司,记者看到一些代码正在代替人力,对甲骨文拓片进行整理工作。
这个人工智能模型正在做的,就是要将重复的拓片找出来,拼凑成更完整的版本。研究员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这四张拓片,其实都是从同一片甲骨上拓印下来的,虽然各有残缺,但仔细辨认,还能看出它们是一样的。然而像这两组重复的拓片,用肉眼几乎无法看出相似。
为了人工智能更精准,就需要将拓片分解成小方块进行局部比对,并让计算机模拟出各种模糊、缺损的图像效果,让人工智能学会排除干扰因素。
现在,用人工智能去将一张拓片与另外18万张拓片逐一进行比对,只需要3—5分钟。而在传统的工作方法中,却是以年为计量单位的浩瀚工程。
首都师范大学莫伯峰教授告诉记者,利用人工智能不仅可以识别重复拓片,还能将碎裂的拓片进行智能拼合。
目前,已有上百组甲骨材料通过人工智能实现拼合,许多历史片段得以重见天日。
眼下,甲骨文智能识别、甲骨文辞例的机器检索、甲骨文在线数据库等不少新技术已经进入应用阶段,正在推动解决甲骨文研究中的各类难题。下一步,人工智能还将在甲骨文文字的破译方面展开更多探索。
因为刻骨 所以铭心
新创意、新技术,让甲骨文焕发出勃勃生机,引领了独特的“中国范儿”。
因为刻骨,所以铭心,厚重的中华文明是属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文化自信。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对甲骨文的研究还能不断提速,一页页揭开埋藏地下数千年的灿烂文明长卷。神州大地,山河壮丽,一片欣欣向荣;泱泱中华,一山一水一片天;锦绣河山,一笔一画一世界。
相关阅读 >>
lol-lpl:iboy超神不死薇恩怒砍五杀,ra让一追二翻
俞敏洪回应新东方股价跌破1美元:一个多月没看股价,后面几个月也不会看
印度塔塔集团将招工 4.5 万人,以扩大本土 iphone 代工业务
更多相关阅读请进入《新闻资讯》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