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竞争白热化,算力优化是“超车点”。
南京智能计算中心共分三期建设,最终将建成理论峰值为1250POPS的智算中心平台。其中,一期已于2021年12月全面建成。
该中心运营一年多以来,通过提供智能算力、通用算力、行业应用等,服务近百家科研院所、高校机构、创新企业,全面构建起“核心平台+数据运营+生态合作”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
南京智能计算中心二期预计今年完成,届时将成为长三角地区算力规模最大、计算能力最强的智算中心。中心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为蛋白质折叠、天文研究、宇宙探索、自动驾驶等前沿科技领域服务,为南京下一代新兴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优质的算力支持。
针对高空抛物“顽疾”的治理,小视科技(江苏)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的“小视智能视觉中枢平台”已经“小试牛刀”。
“通过AI计算抛坠物体的大小、下落速度等数据,达到实时分析、实时报警。这套解决方案时延短、效率高,已经在全国十余个智慧城市视觉中枢落地。”小视科技相关负责人说。
该平台基于昇腾AI、昇思MindSpore开发框架,支持算法快速迭代、远程安装、按需升级,大显神威的背后离不开南京鲲鹏·昇腾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的支撑。
位于江北新区的南京鲲鹏·昇腾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一期总投资2.9亿元,建设40P(每秒4亿亿次浮点运算次数)算力,是华东地区第一个采用软硬件全栈自主可控技术路线的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去年4月投运后向产业端、科研创新端等机构和企业提供算力服务。
目前,该中心已成为省市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智慧城市、智能电网和集成电路等领域核心人工智能基础平台。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除了两大计算中心相继建成并投用外,还有一批重大公共技术平台、新型研发机构落户南京,要素支撑不断稳固,助力产业发展。
中科南京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研发的“AI自适应巡检技术”,相当于为无人机加上一个可以自主思考的“大脑”,使无人机基于杆塔信息自主导航,主动避开障碍物,自动调整云台,实现拍摄目标居中。
在“AI自适应巡检技术”支撑下,该院孵化企业中科方寸知微研发的“智鸢”无人机巡检APP成功入围大疆行业生态方案库,成为能源电网巡检方案中唯一入选的巡检APP。
目前,该院已孵化出中科方寸知微等8家企业,引入23家人工智能企业,在决策智能、模式识别、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智能系统和智能芯片等领域形成了技术优势。
一带引领、两极支撑,肩负“国家使命”加速起势
不管是浮世绘还是赛博朋克,梵高还是毕加索,只要输入关键词或者一段描述场景的文字,基于AI算法,“小灵绘画”便可在几秒内生成一张符合意境的图片。
随着AIGC火爆出圈,位于中国(南京)智谷的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亦走在前沿,研发出了自己的应用“小灵绘画”。
“AIGC包括生成文本、声音、图像、视频等,是继专业生产内容和用户生产内容之后的新型内容创作方式,简单来说是一种通过AI技术来自动或辅助生成内容的生产方式。”图灵研究院总经理李强说,该技术用人工智能解放设计师的双手,只要有想象力,普通人也可以制作出类似“阿凡达”的大片。
图灵研究院已成为国内人工智能行业的标杆型项目,研究院及创投基金累计孵化、投资人工智能科技企业45家,涉及AI+医疗、AI+金融、AI+教育、AI+城市、AI+安全等领域,在多个人工智能赛道上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头雁效应”带动下,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军人才、企业也不断向智谷靠拢。
目前,智谷已拥有国家级重点人才计划、两院院士等领军人才50余人、研发人员5000余人,集聚人工智能企业超400家,培育独角兽、瞪羚企业32家,围绕人工智能产业的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三大层级,集聚了一批行业领军企业。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人工智能产业空间布局持续优化,构建了“一带引领、两极支撑”的整体格局。
其中,以栖霞区中国(南京)智谷、麒麟科创园、中国(南京)软件谷为载体的“一带”,重点发展智能芯片、智能传感器、人工智能软件、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等领域,打造全国领先的人工智能科技创新集聚区和产业发展核心区。以江北新区、江心洲生态科技岛为载体的“两极”,重点围绕智能算力、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等领域,打造全国领先的人工智能融合应用示范区。
2022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复函江苏省人民政府,支持创建南京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
使命在肩,踔厉奋发。继《南京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实施方案》后,《南京市推进产业强市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也将新一代人工智能作为抢占6个引领突破的未来产业新赛道之一。
《行动计划》提出,加快大语言模型、多模态大模型、大规模神经网络模拟仿真模型等通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瞄准类脑智能、生成式人工智能、群体智能、智能自主无人系统、混合增强智能、人工智能科学计算、人形机器人等前沿领域,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
同时,围绕电力、石化、钢铁、汽车、建材、服装六大行业和制造、能源、文旅、消费、教育、卫生六大领域,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标杆型示范应用场景,高标准建设南京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
更高站位、更强力度、更实举措,擦亮人工智能“金字招牌”。全市人工智能产业正呈现出发展加速起势、业态加快拓展的良好局面。
相关阅读 >>
悦达资本客服电话官方全国号码-2023今日更新-(实时已更新)担心过于依赖openAI被卡脖子 软件开发商纷纷寻
关注数据而不是模型:我是如何赢得吴恩达首届 data-centric AI 竞赛的
群雄并起 隐私计算创业人的前路在哪里?——七位大咖论道 |gAIr 2021
物联网智库创始人彭昭:产业元宇宙和“AIot+双碳”是两大机遇
更多相关阅读请进入《AI》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