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记者:天文摄影是艺术发展与科技进步相结合的产物吗?与传统的纪实摄影相比,天文摄影有何特点,是否也需要注重“决定性瞬间”?
董书畅:我认为天文摄影是一种艺术发展与科技进步相结合的产物,也是科技进步促进艺术创作的典型案例。
在数码相机诞生前,人类使用的还是胶片摄影,受限于感光度数值较低,很难清晰地拍摄星空。随着科技进步,人类拍摄工具从胶片相机过渡到数码相机,传感器也从前照式、背照式发展到堆栈式,功能越来越强大。拍摄工具不断更新迭代,摄影师的拍摄领域、范围、方式也更加多元,可以借助这些新功能,去创作过去可能难以完成的摄影作品。
天文摄影与常见的纪实性摄影有许多共通之处,摄影师当然可以使用纪实摄影的技巧来表达天空之美。差异之处在于,天文摄影往往需要在黑暗的情况下拍摄,它的曝光、对焦等摄影手法都有所不同。
船底座星云。董书畅 摄
此外,天文摄影往往要拍摄整个天空、地面,一个超广角镜头或许仍不能完整容纳整个画面。因此,一张天文摄影作品经常需要通过拼接来完成这一“全景”的制作,对摄影师的想象力和空间感知力也会有更高要求。
记录日食等天文现象时,可能拍摄时间只有不到数分钟,相较于宇宙的维度,便是瞬间中的瞬间。其间受天气影响,观测拍摄的条件也可能发生变化。这就要求天文摄影师有较强的瞬时想象力,利用有限的时间思考、构图、拍摄,捕捉到震撼眼球的“决定性瞬间”。
另一方面,星空的变化往往并不明显。天文摄影师时常需要利用相机曝光数小时甚至数十小时,去记录、表达星空的变化。
西部梦幻峡谷星空。董书畅 摄
中新社记者:您曾提到,霍金的《时间简史》对您影响深远。古今中外,人类对浩瀚星空的追寻求索从未停止,根据您的观察,这种对星空“情有独钟”的原因何在?
董书畅:星空一直在我们身边,地球上的人类生活在同一片星空下。
在古代,灯光、空气污染较少,只要是晴朗的天气,就会看到非常干净、璀璨的星空,但由于当时技术有限,人类只能用肉眼去观测。而星空又是一个很遥远、很深邃的世界,可以极大勾起人类的好奇心。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开始使用更加先进的工具观测星空,并发展航天航空,来到了更高更远的地方。但对整个宇宙而言,人类探索的范围依然如同“沧海一粟”。一个肉眼可见的物体却为何离我们如此遥远?离开地球,来到另一个地方观测宇宙,是否会发现不同的景象?一个个迷思激发出了人类所共有的探索精神,我觉得这就是人类对浩瀚宇宙情有独钟的原因。
南天夜空“宇宙水晶球”。董书畅 摄
中新社记者:全球互联网对天文摄影的发展有何推动作用,中外天文摄影师是否可以借助互联网,在追寻同一片浩瀚星空的旅途上交流、合作?
董书畅:对我而言,天文摄影可以表达出星空的美感以及星空与人之间的联系。互联网的发展让广大天文摄影爱好者有了展现自己作品的平台。通过网络,我们将这些作品带入公众视线中,让大家看到每个人记录的不同星空。
很多艺术都是相通的,对摄影师而言,互联网的发展也拓宽了彼此创作的思路。中外摄影师通过对各类艺术作品的借鉴和学习,可以提升自身创作的维度;天文摄影也可以吸收其他艺术创作形式的特点,在创作上有所突破,用更好的作品追寻浩瀚星空。
相关阅读 >>
明年amd ryzen 6000有可能支持usb 4与egpu
彻底变街车!特斯拉中国12月销量破7万辆,model y全年交付20万辆
tcl披露2021年度esg成果:年研发投入87.7亿元 可再生能源发电量4400万千瓦时
《怪物猎人 崛起》pc/switch版 全球销量突破800万
更多相关阅读请进入《新闻资讯》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