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TOP大学来了,侵删。
TOP前言
“TOP大学来了”小编,10月5日,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获奖名单,美国普林斯顿大学Syukuro Manabe、德国马普所Klaus Hasselmann和意大利罗马大学Giorgio Parisi共同获奖。
日裔科学家再次获诺贝尔奖。
“TOP大学来了”小编,10月5日,美籍日裔科学家Syukuro Manabe与德国、意大利科学家共享2021年诺贝尔物理奖。
自从日本2001年推出“50年拿30个诺贝尔奖”计划以来,20年,日本已产生20位诺贝奖获得者。

2001年3月,日本政府出台“第二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雄心勃勃地向世界宣示:日本要在“50年要拿30个诺贝尔奖”。计划一出来,被国内外主流舆论几乎一边倒的质疑,甚至被国外主流媒体批评为“口出狂言”。但计划推出20年多以来,已经获得20个诺贝尔奖。
能够孕育如此多的诺贝奖获得者和学术大师,日本的学术土壤自然有其过人和独到之处。
本文分享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国际著名的日本免疫学家本庶佑(Tasuku Honjo),他关于科研与创新,青年科学家和研究生应该如何搞科研,如何求学,要具备哪些素质和方法,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等等方面的观点。
本庶佑认为真正一流的工作往往没有发表在顶级期刊上,CNS等顶级期刊有9成观点都是错误的,年轻人不要盲从和迷信,一定要有怀疑的精神和自己的价值判断!
对于求学,他经常对他的年轻学生说,选对导师非常重要,搞研究一定要做到六个C等等……从中,我们也可一窥日本顶级学术大师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相信对你一定会有启发。
1
真正一流的工作往往没有发在顶刊上
现在,特别是在年轻人中间,有一种倾向,认为文章发表在有名的刊物上就是一流的工作。确实,以前日本的学者在顶级刊物上发表的文章不多。但是,与许多人的想象不同,真正一流的工作往往没有在顶级刊物上发表。
这是因为,一流的工作往往推翻了定论,因此不受人待见,评审员会给你提很多负面的意见,你的文章也上不了顶级刊物。迎合时代风向的文章比较容易被接受,否则的话,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才能获得认可。(2000年)

日本免疫学家本庶佑(Tasuku Honjo),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
我认为《自然》《科学》这些杂志上的观点有九成是不正确的, 论文发表十年之后, 还能被认为是正确的只剩下一成。 首先,不要相信论文里写的东西。对于研究,要一直钻研到眼见为实、让自己确信为止。 (2018年)

2
关于研究:“与其第一,不如唯一”
京都大学有一个传统,那就是“与其第一,不如唯一”。这一点对于生物学研究来说非常重要。对于自己的发现,持续地研究下去,从那里扩展开来,世界就会变得很宽阔。

这一点就是我做研究的乐趣。不是说我看到别人挖到了金矿,就马上跟进去凑热闹,成为众多淘金者中的一员,而是沿着自己已有的发现,持续地深挖下去。这样,反而是其他研究者会凑过来研究你的课题。 (2000年)
3
关于成功:给研究生的四点建议
作为一名研究者,你要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一点,是在研究生入学时要选择好的导师。

其次,必须认真考虑自己想做什么。如果你自己不喜欢研究的话,就做不了好研究。最能打动你的心灵、使你兴奋不已的东西是什么?要时常意识到这一点,这一点很重要。然后,要深入地进行思考。
第三,在集中精力思考的同时,也要拥有广阔的视野。生命现象并不只是建立在一个分子的基础之上的。在对自己的模型深入观察的同时,不能迷失了整体的面貌。
第四,要掌握好英语。在卡内基研究所和NI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聚集了来自全世界的优秀研究者,相互进行着各种信息交流。因此,掌握英语是必须的。读、写、说的能力都要具备。今后必须是国际人,才可能成为优秀的研究者。 (2000年)
4
搞科研,六个C很重要,专注最难
我经常对我的年轻学生说,要做到六个C。首先,你要有好奇心(Curiosity),你要对你研究的那门科学感兴趣,这是一切故事的开始。其次,在研究过程中,你会遇到很多困难。
这就需要你有勇气(Courage),对困难进行挑战(Challenge)。然后,你需要专注(Concentration),需要锲而不舍地持续下去(Continuation)。在这持续、专注的过程中你就会产生自信(Confidence)。

仅有求知的强烈愿望是不够的,而是要一面保持着这种宝贵的强烈愿望,一面跟登山一样,这条路走不通就换另一条路走,不停地探索。(2018年)
在六个C中,对我来说最难做到的是专注。因为外界有很多声音,有很多不同意见,但你必须保持专注。要让自己保持专注,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不要听别人的(don't listen to others)”。
应该这么说,你当然要倾听别人的见解,但你不能相信别人对你说的每一个观点,你必须自己思考。如果你读了很多不同的人所做的不同的报告,而每个报告的观点都不一样,假如每种观点你都相信的话,你就会感到非常地困惑。
你倾听别人的见解,是为了获取信息,但你必须思考,什么才是合理的。 (2014年)
5
如何做导师:指导学生比自己搞研究难
我在京都大学读书时,很幸运地遇到几位我的人生导师。其中有早石修和西塚泰美。他们告诉我,不要相信已经出版的论文。西塚泰美对我说:“读论文时,先要认为它是错的。”怀疑是科学的起点。
所有的论文都可能有错误的地方,你必须有怀疑精神,要自己去发现其中的问题。这是他们教导我应该具有的科学研究态度。这是非常重要的建议,尤其是对于很聪明的学生来说至为重要。
聪明的学生很容易相信他们读到的东西,他们会把读到的东西背下来。结果他们拥有很丰富的知识,却失去了好奇心,失去了真正的科学批判精神。 (2014年)

在过去的三十年,我培养了很多学生。培养肩负未来的下一代学人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所以我会让他们自己写论文。当然这很花费时间。根据每个学生的特性给他们以恰当的指导,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这个问题比我自己做出出色的研究更难,让我很费心思。如果有人知道培养优秀研究者的方法,我倒希望他能教教我(笑)。 (2003年)
6
花钱就能做的事,绝对不是创新
创新是一种结果。从异想天开的想法开始,其结果改变了世界。创新不应该由政府来指挥。由政府来指示要这样做或那样做,完全是愚蠢的。
政府官员能想到的事情,其他人也都能想得到。象把火箭送上月球那样的计划,只要花钱就能做到的事情,绝不是创新。用钱能够解决的问题和创新,完全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政府不应该多加管制,而应梳理、创造环境,让那些异想天开的人能够更容易进行挑战。

创新的基础是学术。如果学术力量薄弱,只是引进了技术,那么很显然,过不了多久,技术就会枯竭。 (2018年)
7
关于抉择:选择“自己想做的事、擅长做的事”
我做了这么多年研究,一直都觉得做研究很快乐。我从没有感到痛苦而想要放弃研究的时候。不过,不管是谁,或多或少都曾考虑过自己生命的意义。有的人想赚钱,也有的人想把一生倾注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
人各有所好。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成为研究者就是一件好事。我倒是希望大家不要做出错误的选择。
也就是说,作为一名研究者,你要坚持下去的话,必须有“我很想弄明白……”这样强烈的原动力。

本庶佑年轻时
在孩提时代,每个人都拥有着许多种可能性。你既可能成为职业棒球选手,也可能成为歌剧演唱家。但是,到了二十岁左右,我们就知道了自己的局限,就会因种种原因而将各种可能性自行消去,同时也会追问自己到底想做什么。无论是谁,都要过这一关。
此时,你只能严肃认真地对各种可能性加以权衡,选择“自己想做的事、擅长做的事”。 (2019年)
[1] https://www.nhk.or.jp/gendai/articles/4189/index.html
[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8jLcRbIp2Q
[3]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420043014/http://sankei.jp.msn.com/west/west_life/news/131215/wlf13121518000032-n1.htm
[4] https://www.nikkei.com/article/DGXMZO38389950Q8A131C1TJM000/
[5]「免疫の仕組みに魅せられてー何ごとにも主体的に挑む」 JT生命誌研究館,2003
[6] https://www.nikkei.com/article/DGXMZO35985410R01C18A0CR8000/
[7] https://www.sankei.com/life/news/181001/lif1810010045-n1.html
[8] 《研究者》,東京図書,2000
[9] http://www.kyotou.ac.jp/ja/about/public/issue/kurenai/documents/kurenai35.pdf
[1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gx05bZIMc8
[11] http://www2.mfour.med.kyoto-u.ac.jp/essay01.html
[12] http://www2.mfour.med.kyoto-u.ac.jp/essay02.html
本文系思庐哲学根据近二十年来本庶佑在各种场合所做的公开演讲及媒体访谈内容翻译、整理而成,原文为日语。
审核、编辑:大可
版权声明:本文综合自“科研大匠、思庐哲学”,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转摘只为学术传播,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相关阅读 >>
《部落与弯刀》评测:开放世界沙盒独立游戏,还可以在手机上玩?
更多相关阅读请进入《新闻资讯》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