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这样的发现还有不少,北上门、地安门等中轴线消失节点,在陶迎春和同事们的努力下得以三维复现。他们还准备将实景三维应用到中轴线遗产监测当中,接入动态感知信息,监测中轴线遗产保存状况。
实景三维中轴线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前一个项目打下的基础——天安门地区三维立体实景管理系统建设。
陶迎春说,这项工作被列入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三年行动计划,建设时间是一年多。2020年9月,测绘院突然接到通知,要在3个月时间内完成,全院立刻抽调组成了近200人的技术团队。
天安门地理位置特殊,有些工作只能夜间进行。10月的北京,夜晚有些凉,大家裹着棉大衣逐一对管线、管井进行探测,饿了就坐一起吃碗泡面,冷了就在广场上跑步活动下。夜晚的测量工作结束后,大家谁都没先回去休息,而是马不停蹄赶回单位把数据整理好,提交给数据制作人员开始进行管线三维建模。
数据采集在技术上也遇到了难题。整个天安门广场有几十万块地砖,大家原以为地砖形制是统一的,简单测量即可。可实地测量才发现,这些地砖形制多样且异型砖多。广场上人流如织,大面积测量十分困难,同事们一下犯了难。
“既然客观条件改不了,那我们就改进方法、改进设备。”陶迎春只得改变思路。她和同事们采用了多种设备联合开展地面点云和地面影像数据采集,创新车载影像和点云超精细正射影像纹理自动生成算法,采集生成天安门地区的正射影像。在地砖编码过程中,提出海量、异形地砖的自动编码算法,实现了对几十万块地砖的逐一编码。这相当于每块地砖都有自己的身份ID,在系统中可以查看到每块地砖的详细信息。
道路信息的采集也少不了设备的更新。每天都有大量的游客前往参观,长安街、前门大街等主干路的车流量也很大。为了不影响城市交通正常运行,陶迎春团队跟刘先林院士团队合作,研发了车载超高分辨率影像采集系统,将工作状态下曝光速度从1秒/张提高至0.3秒/张,车速从20公里/小时提高到55公里/小时,解决了长安街车速正常行驶下对城市道路的高精度数据采集难题。
经过3个月“白加黑”的努力,一份“超精细化”天安门地区三维立体实景数据底板出炉。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在天安门广场举行,指挥调度、景观布设和保障力量部署等工作都用到了实景三维的成果,大大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她是对院内数据家底最了解的那个人。”这句话不假,陶迎春和团队已整合了北京市1934年以来的地上地下、多源、异构、多时态、多尺度、海量空间数据。
十年前,北京市测绘院提出了“数据航母”的概念。“记录北京城市发展变迁是我们首都测绘人的职责。”陶迎春说,“我们要建设一艘‘数据航母’,把整座城装进去,为智慧城市和精细化治理贡献力量。”
相关阅读 >>
挑战微软xbox!索尼playstation推新款游戏订阅服务,但有个关键区别……
英雄联盟:c9声称除非赛制大改,否则西方队伍无法夺得世界冠军
更多相关阅读请进入《新闻资讯》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