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飞象网,原文链接:http://www.cctime.com/html/2022-11-16/1635595.htm,侵删。
伴随着汽车“新四化”的持续推进,新能源领域在经历百年变局的框架下,时代的潮流攻势也席卷到了周边连带产业。特别是智能化板块作为主机厂二级供应商的车规级激光雷达领域,可以说前端市场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后端市场的同频共振。
据乘联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9月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为696万辆,而同期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量达387.7万辆。就是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已经占到了全球份额的62%。也正是因为如此强大的前端市场支撑,才赋予了国内激光雷达厂商新生的沃土。
破产、退市、合并,海外厂商遭遇寒冬
过去,海外激光雷达供应商凭借产业崛起的先发优势,一直占据中行业内的绝对领先地位,这跟欧美市场完善的汽车供应链密切相关。
比如德国车企,像大众、奔驰和宝马这三巨头在自动驾驶方面的积累、对激光雷达的使用(全球第一款搭载激光雷达的量产车型就是奥迪A8),以及对L3功能的开发和上车其实开始得早密切相关。
基于德国本土市场环境和体系标准,它们在产品研发方面更注重功能的安全性、舒适性,认证标准也更加严格,定点决策也格外谨慎。但这同时也造成了弊端,那就是依照它们传统式的造车理念,一款车型的开发周期非常长,一般从四年到八年时间不等。
这意味着,激光雷达厂商一旦错过这一代车型,就会有较长的等待窗口,就需要持续烧钱一段时间。但如果是服务中国车企,海外激光雷达公司的工作节奏又难以适应,进而陷入两难的尴尬窘境。
比如,2022年10月,号称全球车规级激光雷达鼻祖、24年前创立的Ibeo在官网上公告,德国汉堡法院已经批准其启动破产程序,成为海外激光雷达领域第一家破产的上市公司。
2022年11月6日,激光雷达鼻祖Velodyne和后起之秀Ouster两家上市公司宣布合并,合并后的市值仅为4亿美元,现金储备仅为3.55亿美元。
实际上从今年开年以来,Ouster的股价就已经持续下跌至1美元左右,而 Velodyne 的股价在宣布合并之前已经下跌近80%。股价暴跌、盈利困难,让双方生存艰难。双方进行合并的原因,直白说就是没钱了,需要抱团取暖,一起想办法活下去。
虽然两家公司合并后,股价也应声上涨,但根本就是治标不治本。其中Velodyne 的股价上涨了5.6%,而Ouster在盘前交易中仅上涨约1%,都未出现所希望的持续大涨。
海外激光雷达公司衰退的阴云并未就此消散。紧接着在Velodyne和Ouster合并官宣不足两天后,另一家美股上市公司Quanergy也宣布当日收盘后将暂停交易,纽约证券交易所决定根据《纽约交易所上市公司手册》第802.01B条,对该公司启动退市程序。
合并,破产,退市,真正困住海外激光雷达厂商的原因,无非就是成本高、上车难这两个关键词。“老顽固”式的研发和上车形式,与新时代的大环境需求逐渐背道而驰。
海内外激光雷达市场上演“冰火两重天”
正所谓“西边不亮东边亮”,在海外激光雷达市场变天、破产的同时,中国的国内厂商却呈现出急速发展的局面。
客观而言,激光雷达实现量产需要满足三个前提条件:性能、成本和可靠性。相比海外厂商过时的保守思维,国内激光雷达厂商要激进的多,它们对这三个条件的拿捏可谓既快,又狠,还准。
众所周知,作为目前自动驾驶技术的核心零部件之一,激光雷达的作用就是对汽车周围环境的感应和探测,相当于满足车辆的视觉需求。从自动驾驶L1到L5的五个级别来看,目前汽车的智能驾驶功能都处于L4以下的阶段,依靠激光雷达、摄像头等来让汽车识别更准确。
相关阅读 >>
英雄联盟:lpl春季决赛多语种转播,马克龙想在法国举办电竞大赛
爆料:苹果iphone 14 pro系列拥有多项升级,但也将迎来涨价
更多相关阅读请进入《新闻资讯》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