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整理自网络,侵删。
mysql的字符集设置众多,从客户端到连接到结果集,从服务器到库到表到列,都可以设置字符集,灵活很强大,但就是很容易出问题,如果不了解其机制,很容易就出现乱码问题。
为了让大家尽量在工作中少受或者不受乱码的困扰,这里我结合之前其它同学在论坛的发帖,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和实践,详细分析总结了一下,以飨各位看官。
关于字符集和乱码的基础知识这里就不详细说明了(请自行搜索),但有一个问题需要特别强调一下:乱码是怎么产生的?
这个问题相信很多同学都是模棱两可,或者没有认真想过,反正理解就是”字符编码“不对导致乱码,但没有真正想过为什么”字符编码“会导致乱码。
答案其实很简单:“转换导致乱码”!
根据这个原则来判断,各种情况就很简单了:
1)数据传送过程中不会导致乱码
2)数据存储不会导致乱码
3)数据输入和输出(包括显示)可能导致乱码
4)数据接收和发送可能导致乱码
更详细的解释:转换导致乱码是指本来是A字符集的数据被当成了B字符集进行解析,而不是说正确的A字符集转换为B字符集。
例如:如下mysql字符处理机制流程图中,mysql客户端发送的实际上是2个gbk字符(4字节),但character_set_connection
设置了utf8,于是mysql服务器将收到的4字节gbk数据按照utf8解析,得到1个中文字符+1个字节,这时就产生乱码了;
如果character_set_connection 设置为gbk,mysql服务器收到数据后按照gbk解析,得到两个正确的中文,然后再转换为这两个中文对应的utf8编码,这就不会产生乱码。)
【mysql的字符处理机制】
详细的处理机制如下图:
我们模拟一下一条数据从插入到读取的处理流程,看看在整个流程中,字符集是如何辗转腾挪的。
【插入流程】
1. 客户端设定了自己的编码(character_set_client),接收用户的输入;
2. 客户端将用户的输入“转换”成连接的编码(character_set_connection) =====> 第一次转换
3. 客户端将转换后的数据发送给服务器; =====> 传输不会导致编码转换
4. 服务器收到客户端的数据,再判断数据列的字符集,进行字符转换 =====> 第二次转换
5. 服务器将数据存储(例如磁盘) =====> 存储不会导致编码转换 【读取流程】
略去前面的sql语句处理流程,从数据读取开始
1. 服务器从存储(例如磁盘)读取数据 =====> 存储不会导致编码转换,因此从存储读取也不需要
2. 服务器判断当前连接返回结果的字符集(character_set_results),
将读取的数据转换为结果集要求的数据 =====> 逆向的第一次转换,对应正向的第二次编码转换
3. 服务器将数据发送给客户端 =====> 传输不会导致编码转换
4. 客户端收到服务器的数据,根据客户端的字符集(character_set_client)进行编码转换 =====> 逆向第二次转换,对应正向第一次编码转换
5. 客户端显示数据 =====> 你能看到乱码的时候
有了这个流程,我们就很容易定位乱码可能产生的地方,以及产生乱码的字符集配置究竟是哪个了。
理想的情况是整个流程中,所有涉及字符转换的地方都不需要转换,这样就不会产生乱码了。
有了上面的理论分析后,我们再结合一个乱码的抓包实例,加深理解,其中有一些问题,请大家思考一下,看看是否真的理解了。
环境:
+--------------------------+-----------------------------------------------------+
| Variable_name | Value |
+--------------------------+-----------------------------------------------------+
| character_set_client | latin1 |
| character_set_connection | latin1 |
| character_set_database | utf8 |
| character_set_filesystem | binary |
| character_set_results | latin1 |
| character_set_server | utf8 |
相关阅读 >>
mysql中buffered and unbuffered queries及pdo的非缓存查询例子
更多相关阅读请进入《mysql》频道 >>

数据库系统概念 第6版
本书主要讲述了数据模型、基于对象的数据库和XML、数据存储和查询、事务管理、体系结构等方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