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N黄埔军校的崩塌:成就中国互联网,毁于 BAT 云


当前第2页 返回上一页

如此操作让技术BU的工作量锐减,以至于技术人员当年年底连年终奖都没能拿到,不可避免地引发了离职潮。

这场大刀阔斧的BU改革,直接导致一批蓝汛人出走去了阿里云,开启了阿里云的 CDN 之路,此外还有大量人才跳槽去了甲方公司,进一步让越来越多的客户也开始自建CDN,蓝汛刚刚见涨的增收势头很快便被摁下。

2010年10月,蓝汛迎来了属于它的巅峰时刻。

耽搁两年后,蓝汛终于成功登陆纳斯达克,以每股13.9美元的发行价,成为当时国内CDN市场上货真价实的领头羊。

但好景不长,上市后没多久蓝汛很快又遇到了一系列波折,2011年,其市场份额已下降到60%左右。

期权陷阱导致人心涣散

首当其冲的是上市后的人心动荡。“从结果来看,王松不是一个懂得和团队分享利益的人。”蓝汛前员工肖风回忆道。

据说,蓝汛在与员工签订期权时,把期权和股票的比例设置成了16:1,即16期权=1股,导致蓝汛2010年上市时,高管、中层和基层都没得到多少钱。如果按照正常操作,高管至少应该获利上千万、中层几百万,基层十几万、几十万,但结果上市后,中层只有几万的获益。

“这件事对大家的冲击很大。同年上市的优酷,上市后普通员工直接人均北京一套房,但蓝汛上市后大家发现,当初签订合同时可能存在一些偷换概念,看上去很多的股数,到了要兑现的时候却严重缩水了,所以当时大家就给王松贴上了一个‘不懂利益共享’的标签。”丁力解释道。

在他看来,一家公司的成功,领导者的确扮演了关键作用,但执行层面的落实到位、公司业务的点滴积累、从售前、售中到售后等一系列持续服务,都离不开每位员工的努力。“一个人分享了众多人的利益,在公平上就有问题。”

“就连2009年在国内创业板上市的网宿,都创造了很多百万、千万,甚至上亿的富翁,听说彼时蓝汛的客服总监、现在的云智慧总裁刘洪涛直接套现了10个亿,而当年还是很时髦的、在纳斯达克敲钟的蓝汛反而让员工们寒了心。”至今,一些蓝汛前员工谈及此事仍有些意难平。

实际上,在一些员工的印象里,蓝汛的公司文化此前一直不错。

王松的夫人寇小洪非常擅于做企业文化,比如每周都会给员工发一些生活日用品,折算成人民币大概是50元左右的福利;每逢年会、表彰会都会邀请员工家属一同上台领奖;为生了孩子的员工颁发新生父母奖等等,潜移默化,日积月累下,这些都让员工对公司产生了很大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但这些亲如一家的氛围在上市后,变得分崩离析。

“出身不好的”技术骨干被边缘化

蓝汛兴起时以技术见长,但上市后,一批元老级的技术骨干在蓝汛内部的位置却逐渐开始边缘化。

“宗劼是蓝汛的技术灵魂,在蓝汛时职级比梁守星(后任金山云COO)还要高好几级。但王松其实并不待见这种出身不是非常高的人,不管你能力如何,最后几乎都要靠边站。”一位蓝汛前员工感慨道。

据说,王松眼中“出身好”的技术人,主要是指从思科、谷歌等外企巨头公司出来的技术人。据一位业内人员回忆,上市前后,王松大手笔从外企招揽了一批技术和战略人才来到蓝汛做高管,动静之大,一度成为当年业界热议话题。

而其中,就有一个对蓝汛中期发展影响深刻的人:王江。

谷歌出身的CTO,让蓝汛错失四年

关于谷歌出身的王江为什么会加入蓝汛任CTO,业内有不同说法。

一种说法是,当年还是蓝汛销售高管的代翔(后任白山云 CMO),有一次去人民网结账时,被告知,目前公司比较困难,钱没有,但他们有一位技术高手在看机会,可以给他们引荐引荐,这人便是王江。

公开资料显示,王江此前曾长期在谷歌总部数据中心担任工程师,离职前已相当于总监级别,加入人民网后,主要负责做“人民搜索”,任人民搜索副总经理一职。

彼时恰好蓝汛CTO一职正处空缺,王松和代翔便将其挖了过来。

还有一种说法是,蓝汛“接盘”王江,是为了还人民网人情。人民搜索在烧掉20亿后以失败告终,事后,王江作为技术方面的主要负责人,是去是留成为公司内部的一大难题。

据说当时人民网高层找到王松,希望蓝汛能接手王江。对王松来说,人民网不仅是老客户、大客户,并且在2008、2009年市场低迷期,人民网的业务订单给了蓝汛很大帮助。拒绝曾经雪中送炭的“恩人”,似乎多少有些说不过去。

再加上王江身上的谷歌光环,最终王松应下了这个请求。

然而,王江的到来,在不少老蓝汛人眼里,非但没给蓝汛带来多少助力,反而给了蓝汛重重一击,让蓝汛在随后的四五年里,技术发展停滞不前、市场份额一降再降。

据一些业内人回忆,王江虽然谷歌出身,但在谷歌主要负责运维相关工作,在IT架构上算不上经验丰富,但其来蓝汛上任CTO后,首先动手变革的却是公司的大IT架构,弃用了原先那套、由时任蓝汛技术副总裁宗劼打造的技术方案。

“王江设想了一个‘先进’技术HPCC,来取代蓝汛原本的Cache缓存技术。为此换了一条新的技术栈,把做Cache技术的人几乎全裁完了。但整整四年过去,新技术也没能上线。”业内人大董回忆道。

在他看来,王江力推的这套技术,太超前了,放在今天的2022年还有可能实现,但放在十年前的2012年,无异于天方夜谭。

老技术停用,新技术迟迟不能稳定上线,导致那四年里,蓝汛客户大量流失,市占率不断下滑。彼时,已被边缘化的宗劼没有技术实权, 而本应做最后一道把关兜底的王松,却正忙于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拓展新业务如网络交换中心上,没有起到应有的安全阀作用。

在一些蓝汛前员工眼里,王松喜欢不断尝试新产品、新业务。早期土豆撤单后,王松曾尝试过利用土豆沉淀在CDN上的视频资料来做视频盒子产品, 让蓝汛成为国内最早做视频点播盒子业务的公司;后来CDN主业稳定后,又开始探索 P2P 技术方向,做安全防护技术,再后来又做CHN-IX互联网交换中心……但这些在当时都很前卫、大胆的尝试,后来均以失败告终。

“尤其是互联网交换中心业务,放在国外很正常,但在国内就显得过于理想化而水土不服。”资深业内人张笛评价道。

所谓互联网交换中心,是指不同电信运营商之间为连通各自网络而建立的集中交换平台,互联网交换中心在国外简称IX或IXP,一般由第三方中立运营,是互联网的重要基础设施,以荷兰的AMS-IX、香港的HKIX、美国的Equinix IX等最为知名。

“国内的流量业务主要由三大运营商经营,让大运营商和其他小运营商去交换流量,在利益考量上,显然很难走通。”在IT领域上,光有前瞻眼光还不够,还要把握住节奏才行。“多数时候,走得太早或干脆走错方向了,就会成为先烈,走得刚刚好,只快半步,才能成为先驱。”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如此表示。

“瞎折腾不如不折腾。”在他看来,这句话可以形象概括先行者蓝汛为何会被网宿等后起之秀超越的根源。相比于身处聚光灯下,面对眼花缭乱市场诱惑的蓝汛,身在厦门的网宿,偏居一隅,就业市场不大、人员稳定,市场诱惑小,在吭哧吭哧慢慢往前走的节奏中,反而逐渐超过了蓝汛。

云巨头打响恶性价格战,蓝汛份额猛跌至20%   

为了流水、估值大打价格战

当蓝汛还在经受着新技术架构的波折动荡时,不曾想,外部更大的暴风雨正在悄然袭来。

2015年5月,阿里云宣布CDN降价21%,直接划出了行业透明价,降后价格仅相当于传统CDN企业如网宿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一,不仅让同行和客户大跌眼镜,也由此拉开了云厂商间的价格战大幕。

七牛云、腾讯云纷纷跟进。在云厂商们花钱如流水的攻势下,传统CDN企业的市场份额很快被云厂商蚕食,从2015年最高的80%多的市场份额迅速掉到了2021年的30%。

频频价格战下,不少传统CDN厂商逐渐离开战场,曾经的头部玩家蓝汛和网宿也元气大伤。

在大董看来,从2015年起,CDN行业就进入到了一个“大混战”时代。阿里云亮出的价格底牌,直接撕开了CDN的面纱。让不少人意识到,CDN在刷量、做流水上有极大便利,一时间入局者众。

“2015年初的时候,市面上大概有十家做CDN的公司,但到了年底,这一数字已经变成了几十家,2016年,已经冲到了上百家之多。”

返回前面的内容

相关阅读 >>

中国移动副总经理赵大春:筑强数智根基,共绘5g+工业互联网新图景

互联网企业为何争抢支付牌照?

互联网拆墙满月:外链屏蔽的问题尚未完全解除

国家发改委:鼓励民间资本参与5g、工业互联网等投资和运营

俄罗斯要求部分外国互联网公司在俄设立代表处

2021年中国互联网治理十大事件

借力“互联网+” 山西老牌煤企数字化转型

适老改造风生水起 养老产业瞄准“互联网+”

2021成渝地区工业互联网及智能制造服务商资源池出炉,如何赋能制造业?

仪征:引入电商直播基地 培育“互联网+”产业

更多相关阅读请进入《互联网》频道 >>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您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评论

管理员已关闭评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