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N黄埔军校的崩塌:成就中国互联网,毁于 BAT 云


本文摘自雷锋网,原文链接:https://www.leiphone.com/category/industrycloud/IBORVwtkazm9f7eb.html,侵删。

CDN黄埔军校的崩塌:成就中国互联网,毁于 BAT 云

2015年前夕的一次管理层会议上,蓝汛的高管们不无忧虑地向CEO王松提出:在线视频现在火得一塌糊涂,对CDN的需求越来越大,阿里、腾讯这些互联网巨头会不会杀入CDN赛道?

当时已在商海摸爬滚打了十几年的王松听到后,并不以为然,他十分不屑地谈道:“阿里、腾讯是不会来做CDN的,和他们原有业务比,CDN毛利这么低,做了就会拉低他们的整体毛利率,到时候利润数据会相当难看。”

事后看来,这是一次几近致命的战略误判。

“BAT们在那个时期,已经在B端排兵布阵了,在云计算的诱惑下,阶段性的亏损并没什么,他们看得也绝非眼前的三瓜俩枣。赢麻了的王松显然在以过时的思维看待BAT,这必然会被跨界对手打得措手不及。”会后一位业内人如此评价道。

果不其然,2015年5月,阿里云宣布CDN降价21%,率先打响了价格战,随后腾讯、金山云、七牛云等厂商纷纷跟进,一时间,CDN行业硝烟四起。

短短几年后,这家一度占据90%市场份额、并被称作“CDN黄埔军校”的蓝汛,且战且退,被逼退至市场边缘,一蹶不振。

从盛极一时,到如今销声匿迹,蓝汛的发展历程中有太多唏嘘。

因创始人王松涉嫌贿赂引发的牢狱之灾、因过度依赖大客户导致的上市延期、因利益分配不当引发的人心涣散、因组织架构调整过于激进造成的山头林立、因迷信外来和尚而致使的技术路径决策失误……

这些都是一块块让蓝汛坠落的落井之石。那个属于行业开拓者的时代已结束,主角蓝汛到底做错了什么?

教BAT做事的蓝汛:客户流失、上市停滞、组织剧变

千禧年后的六七年,几乎是独属于蓝汛的“黄金年代”。

互联网圈这帮还未踏上历史舞台巅峰的毛头小子们,每次面对流量冲击,都会有一个固有认知:如果蓝汛都顶不住,那就没有公司能顶得住。

不仅如此,蓝汛还扛起了手把手指导整个互联网界的重任。

彼时一个常见的场景是,会议室里,蓝汛的技术人员站在写字板前,事无巨细地讲解图片和视频优化的操作,下面客户公司的十几个人都在拿着本子拼命记。

“当时蓝汛的销售去到客户现场,都被看成是技术工程师。京东做电商、腾讯做视频,最开始都是被蓝汛这么教育过来的。”张岚笑道。

在不少业内人的记忆里,当时的蓝汛,比BAT更像互联网公司。

就这样,在这些中国互联网巨头尚处稚嫩时,是蓝汛在推着、领着他们一步步向前走。

有了蓝汛的CDN加持,2008年前后视频网站纷纷崛起,巅峰时多达500多家。据张岚透露,当时的视频一哥土豆网,高达80%的视频流量都放在蓝汛,一度有“土豆挣的钱都被CDN公司赚走了”的业内笑谈。

土豆也自然成为了当时蓝汛的最大客户,公司很多人都投入到了这个项目当中,大家其乐融融,完全没意识到危险正在逼近。

头牌客户“土豆”撤走,上市停滞

土豆抛弃蓝汛,自建了CDN。

“他们几乎一夜之间迁走,走的时候还欠了蓝汛很多钱。”

这次突如其来的丢单,着实对蓝汛打击不小,直接导致其在2008年原本的上市计划被停掉,直到两年后的2010年,才得以登陆纳斯达克。

后来纳斯达克还专门为此增加了一个上市评审条例,为了防止大客户集中风险,此后想要上市的公司,单一客户收入占比不能超过总收入的30%。

当时在蓝汛内部,有一个形象的说法来形容这次釜底抽薪:土豆在时,蓝汛年会时吃饭的VP可以坐两桌,土豆撤走后,VP只剩下半桌。

事业部制改革后遗症:山头林立、疯狂内卷、为阿里云做了嫁衣

祸不单行,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波及全球,国内市场不可避免受到影响。蓝汛也采取了收缩策略,将员工人数从2007年的300多人砍掉了一半。

2009年,恰逢建国六十周年,蓝汛抓住机会,开始给各类新闻网站做阅兵等各种直播,“每个项目平均下来都能拿个2000万左右”,得到喘息之机。不过,面对低迷的经济形势,这些仍有些杯水车薪。于是,一场以多打粮、创营收为目的的改革——“事业部改制”开始酝酿。

当时号称“蓝汛最年轻的副总裁” 傅亮是这次BU改革的发起者和主要推手。傅亮2005年大学毕业后进入蓝汛,是蓝汛一手培养起来的人才,以销售能力见长,短短四年后的2009年便升任为蓝汛副总裁。

“年轻、野心大”是当时不少同事对傅亮的印象。

不断膨胀的野心,显然需要更多的权力、资源、空间来填满,这也被认为是傅亮发起BU改革的主要原因。当然,除个人因素外,当时组织架构变意萌生也有公司环境因素。

据张笛回忆,2008年、2009年这两年,市场大环境低迷,蓝汛业务发展变得艰难,此前掩盖在高速增长的业务数据下、不够精细化的组织架构弊端也逐渐开始显现。

BU制改革前,蓝汛内部简单分为运维、研发、客服等几大职能部门,各个产品线是混在一起的状态,导致分工责权、绩效考核和奖惩都比较模糊。

这种“大锅饭”式的组织架构导致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内部管理混乱,尤其在市场环境不好的时候,这些乱象更加突出,士气一度非常低沉。

如何调动员工积极性,拓展更多新市场、新业务,实现自救,成为公司上下的当务之急。

这种情况下,傅亮先拉了一些人成立了一个BU部门——DBU下载事业部,做实验田,开始单干,结果效果还不错,于是,傅亮开始说服王松把BU改革大规模铺开。

据传他是在电梯从一楼到办公室这短短的几分钟里说服了王松。王松为什么会同意部门林立的BU改革?在不少老蓝汛人看来,这与王松自身的权力欲分不开。“王松喜欢看下面的人斗来都去,在公司里也常搞一言堂。”

这次BU改革的具体做法是,按照产品线划分出各个BU。将此前混在一起的下载、视频、网页等产品线分别独立出来,同时为了扩大营收,也增设了一些新领域的产品线,然后把销售们都分散到各个BU里去,让各个BU间相互竞争、PK,排座次,看哪个BU做得更好。

改革推行没多久,BU数量就攀升到了十几个,一时间公司内部部门林立,山头众多。

这次BU改革形成的组织架构,从2009年开始,一直延续到2015年傅亮被驱逐出“蓝汛”而结束。

如今回看,这次BU制改革有利有弊。利处是,在一开始,改革确实为蓝汛带来了增收效果,但与此同时,一些意想不到的矛盾和问题也随之而来。

一是,BU之间虽然是按照产品划分,但实际落地时,有些产品和服务的边界很难定义成非此即彼,各BU部门间的边界也就难以划清,于是争抢客户、相互扯皮等内耗频频发生,导致蓝汛内部运营成本急剧攀升。

二是,不同于产品线被划分开来,公司技术人员反而被归拢到了一起,成立了一个统一的技术BU,以集中式IT部的形式,响应、承接各个产品BU的研发工作。但各产品BU并不买账,纷纷从技术BU挖人,组建自己的内部研发团队。(这类IT架构设置的利弊,详见雷峰网(公众号:雷峰网)此前分析文章《大公司该不该砍掉IT部?》、《我为什么支持BAT拆掉AI研究院》)。

阅读剩余部分

相关阅读 >>

调研指数字化人才有从“互联网大厂”流向“工厂”趋势

“5g+工业互联网”万亿空间 安全防护仍在起步阶段

市场监管总局:互联网企业大举进军社区团购,挤压小摊主就业空间

互联网是如何在三天之内把马主任变成海鸥的?

吉利汽车金融有限公司电话大全已更新2023(实时/更新中)阿里“拆分”:互联网公司如何重启创新

人民日报海外版:回归"互联互通",互联网不能任由巨头"设卡屏蔽"

平台助企,防疫攻坚 青岛各类工业互联网平台竞相出击!

借力“互联网+” 山西老牌煤企数字化转型

构建开放服务互联网络 把脉ip网络演进

十四部门:引导外卖等互联网企业下调餐饮业商户服务费标准

更多相关阅读请进入《互联网》频道 >>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您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评论

管理员已关闭评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