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深信服,死磕「云计算」


当前第2页 返回上一页

深信服想了一个路子,那就是“内建安全”,这样一来,一方面客户不用再花额外的开支去购买各种各样的安全设备;另一方面,出现了安全问题有人帮解决。

也就是说可以实现上线即安全、数据保护、威胁处置更便捷,最重要的是相对传统的按照终端数量的授权方式,信服云采用符合虚拟化场景的“按核收费”更灵活,支持超配,实现了高性价比。

“组网能力”和“安全能力”是深信服强项,但深信服的“云转型”之路远远不止这么简单,不是定个战略就能实现的。

要破茧成蝶,还需要突破技术上的难关。

二、咬定自研“云技术”

深信服对于技术不仅是做了,而且是坚持自研战略,牢牢掌握主动权。

在升级成信服云之前,深信服已经攒了至少10年的云技术累积。

提到“云计算”,不得不提虚拟化,过去10年,云计算几乎全从虚拟化起家,VMware就是全球最具代表的厂商之一。

云计算1.0时代解决的是,如何把主机进行虚拟化,形成资源池;2.0时代是底层技术和行业解决方案的成熟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做的是对存储与网络设备实现了虚拟化,通过多种技术,将计算、存储、网络、安全等硬件资源整合为虚拟资源池。3.0时代是混合云和多云管理的阶段,拼的是服务。

深信服的产品线发展也基本沿着云计算发展的轨迹。

2012年,深信服拉起“云计算”的船帆,成立虚拟化产品线,开启了云计算大航海。

深信服调出了内部最精英的团队,公司创始人亲自下场,邀请国内外知名的虚拟化技术专家加入,这样一个虚拟化的班子就搭好了。据说成立之初,这个班子人数就有100多人。

在技术路线的选择上,当时的深信服赌对了两件事:

第一,拒绝业内普遍选择的OpenStack开源架构,选择自研。当时虚拟化技术如何选型是普遍想进军云计算领域企业必须要思考的问题,2010年OpenStack云管理平台开源,为企业构建公有云和私有云提供了一个基础架构,因其具有开放性、灵活性等特点,可以让企业不用被锁定在某一个供应商,因此受到了当时很多中国企业的追捧。

可以说,现在业内大部分都是“拿来的云”,基于OpenStack等第三方软件搭建的,如腾讯云、华为云。

只有少数厂商选择自研,深信服就是之一。可能做过程序员的都有这种感觉,如果一个大的框架都是自己写的,修改或者重构起来就会变得非常迅速,但在早期建构以及功能开发上会有很大的困难。

深信服产品规划负责人认为,Openstack架构相对来说比较臃肿,后期的运维成本会特别高。选择自研,虽然前期比较困难,但在后期需要修改的时候会很容易。深信服正是得益这套架构,才可以实现“线上线下一朵云”,这是深信服的护城河。

第二,选择了KVM虚拟化技术。当时选择KVM并不是主流,因为同为开源的虚拟化技术,Xen比KVM要早问世四年之久,技术也更加成熟,当时很多人精通Xen的IT技术,企业也更容易获得虚拟化技术资源及人才。

深信服则是反其道而行之,选择了KVM,事实证明深信服赌对了,在之后的几年里KVM确实发展性更好一些,现在一些主流的云平台也都纷纷切到了KVM。

深信服虚拟化的第一个产品,就是开篇提到的服务器虚拟化aSV。

但深信服真正开始在云计算领域突围,还要从桌面云开始谈起。

深信服在做安全的时候,已经做了很长时间的安全桌面,在桌面领域积累也并不比安全少。所以桌面云是云业务最先突破的一个领域。

2014年,深信服正式推出商用的桌面虚拟化产品aDesk,除了后端的服务器虚拟化技术外,在aDesk上,深信服还自研成功了SRAP桌面传输协议,这种协议可以通过高效流压缩、智能数据缓存、动态图像优化等技术,做到不输给国际顶尖服务商的流畅体验。

深信服能把桌面云做到和国际厂商一个水准,这背后并不简单。

在桌面云第一个版本刚出来的时候,居然连视频都跑不动,只能做最基本的文字办公。逼得深信服产品团队不得不暂时下架产品并闭门反思产品的问题究竟在哪里。经过团队多轮的研究和探讨,最后发现更多的问题在于底层的架构。

在修修补补凑合用,和推倒重来之间,他们选择了重写底层架构。这无异于要推翻之前两年的所有技术积累。但是为了用户可以有更好的体验,深信服内部一致都觉得这么做是必要的。

直到到了2015年秋天,经过一遍遍测试后,深信服桌面云的流畅度终于不输给国际顶尖厂商。最关键的一点是,当时这套国产桌面云可以做到比国外产品便宜30%-50%。

IDC数据显示,2017年,深信服桌面云与华为、VMware成为了中国桌面云市场占有率排行前三的服务商。到2021年,深信服桌面云已经成为了中国桌面云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品牌。

深信服把桌面云作为其“云转型”的第一个“锚点”,并深深的把根扎进了教育、医疗、政企领域。

不仅是虚拟化、桌面云,在超融合上深信服也坚定不移的选择了自研。

最开始,深信服面临两种选择,一种是做分布式存储结合Vmware方案,这种路径是市场见效快的“捷径”;而另一种是坚持计算、存储、网络全自主高投入的全栈路线。结合深信服对市场和用户诉求的深入研究,深信服选择了全栈融合的产品路线。

深信服结合了自有的基于 KVM 的虚拟化平台(aSV)、分布式存储(aSAN)、网络虚拟化(.NET)和安全功能(aSEC),从而为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与其他数据中心基础设施(DCI)厂商相比,深信服在硬件上更为中立。

2015年,深信服推出了商用超融合产品。

产品发布后不久,在上海,深信服迎来了证明自己的机会,而他们要面对的正是与超融合“始祖”服务商Nutanix的正面PK。

这是深信服第一次和国际一流技术水平的厂商,在客户测试环节正面交锋。

当时的深信服上海区域主管回忆,那几天紧张地都没有睡好觉,因为云计算被定位为公司未来最关键的战略,这一仗对整个云业务来说都至关重要。

经过漫长的测试对比,结果显示深信服在性能、客户环境的匹配程度上的表现比Nutanix,好得多。

几乎整个办公室都欢呼了起来,这一仗给了深信服很强的信心,让深信服相信自己可以做的比国外的服务商好。

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在用户调研的时候深信服发现,出于对稳定性和性能的担忧,对于国产超融合很多客户只敢用在边缘系统中。深信服的研发团队很头疼,下定决心要做客户的关键应用承载和优化,在稳定性和性能上下足了苦工。

后来,研发团队定了一个规则,就是研发和产品团队全员走出办公室,冲到客户现场解决问题,听取客户的需求和建议,然后快速提升产品能力和质量。

在内部的BBS,研发团队还发起了一个提“bug”得奖励的活动,只要提出的bug和问题对改进产品质量有帮助,就能得到一定金额的奖励。

虽然奖励不多,但是充分调动了全公司“找茬”的热情。

售后技术服务部门的小伙子李斌,光靠在内部BBS上提建议,一个月就能提出20多个问题。

这种积极反馈客户需求和问题的传统,在深信服内部也一直保持了下来。

深信服内部的BBS上累积了几万条产品优化建议,这些建议为超融合性能和稳定性的大幅提升带来很大的帮助。

返回前面的内容

相关阅读 >>

中国电信云计算共同体正式成立

中国信通院余晓晖: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国云计算收入年均增速将超30%

阿里云抛出“重磅炸弹”:降价50%!

亚马逊云计算主管:没打算从亚马逊剥离,对各种规模并购都持开放态度

云计算企业崛起 甲骨文数据库市场主导地位动摇

万物互联就要到来,您了解物联网的云计算吗?

亚马逊宣布为ec2云计算服务引入m1 mac mini硬件实例

外媒:亚马逊和谷歌赢得日本政府云计算合同

亚马逊谷歌炮轰微软云计算调整:限制客户自由流

巨头的云计算前传:躲在正史身后的“跌宕起伏”和“不可理喻”

更多相关阅读请进入《云计算》频道 >>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您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评论

管理员已关闭评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