惨胜如败:面板战争三十年


当前第2页 返回上一页

2001年至2006年,韩国的三星、LG与台湾地区的友达、中华映管等六家企业,召开了共计53次“晶体会议”,核心就是操纵面板价格和供货量,导致面板一度占到一台液晶电视总成本的80%。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台湾地区面板厂商集体陷入困境。时值家电下乡开展,决策层专门组织大陆彩电厂商主动赴台采购面板,由时任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副会长白为民亲自带队,意向金额高达44亿美元。

结果大陆企业主动释放的善意,换来的是台韩企业联手涨价。短短五个月,面板价格抬高了30%。

相比欧盟6.5亿欧元、美国13亿美元的罚单,发改委的处罚已经算比较轻的。更有意思的是,面对欧盟天价罚单,带头大哥三星果断叛变,当了污点证人逃过一劫,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当大量红头文件和财政补贴涌向大陆的LCD面板产业时,也许很多人在当时都会大大低估,让一个产业拔地而起需要多么巨大的成本。

电子产业在东亚地区发展壮大有其原因,一方面是大量低成本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则是中央政府强大的投资意愿与能力。

日本电子产业的起步,始于一个名叫“超LSI技术研究组合共同研究所(Very Large Scale Integrated Circuits,以下简称)”的机构,由日本通产省创立,目的是整合研究机构与日立、三菱、东芝这些半导体公司开展技术攻关,辅以天量财政补贴。

东亚经济体电子产业的崛起虽然路径有所不同,但大体是一个套路。对于后发者来说,没有神秘力量在背后支撑,谁也扛不住技术追赶期没有尽头的亏损。

在2005/06的巨亏之后,京东方在2008-2010年三年里累计亏损了近35亿。2019年,京东方又亏了5个亿。直到2021年,京东方一年净利润304亿,比1994-2020年近三十年间的利润总和还要更多。

2000-2021年,京东方融资总额累计917亿元,派发现金总额167.35亿元,派现总额与融资总额之比为18.3%。分红之低,让面板产业成了A股“铁公鸡”代表,原因还是缺钱。

这种亏损并非个例。历史上,三星为了拿下全球LCD第一的位置,也忍受了长达12年的持续亏损。

《置身事内》这本书里曾专门记录了京东方艰难融资的历史:世纪初,LCD面板最大的市场还是大尺寸电视,在北京的5代线成功量产后,国内彩电巨头TCL、创维、康佳等公司计划联手解决LCD面板卡脖子问题,拉来京东方和深圳政府,想依托深圳的雄厚财力上马6代线。

结果几方谈判期间,夏普开始游说深圳政府,提出在深圳建设更先进的7.5代线,导致京东方出局。随后上海上广电也提出与京东方在昆山建设6代线,夏普再次搅局,迫使京东方退出[1]。

有趣的是,在这两次谈判中,一旦京东方出局,夏普就会找借口退出合作。

后来京东方接洽合肥还专门问过,如果夏普来了怎么办?合肥的表态是“绝不动摇[1]”。

另一个流传更广的故事是,作为一个典型的非资源型城市,为了投资京东方,合肥市政府曾咬牙迟发了公务员工资,搁置了地铁建设,导致合肥成为了南方最晚修地铁的省会城市之一。当时,一条6代线的投资额高达175亿元,而2008年归属合肥的财政收入只有161亿元[1]。

事实证明,这笔投资换来的回报是丰厚的。合肥的6代线生产出了中国大陆第一片32寸LCD屏幕,京东方后来又在合肥建设了8.5和10.5代线,大量上下游供应商落地,让合肥成为了国内光电产业的中心。

但其成本也是巨大的,除了产线建设中地方政府的出资,神秘力量无时无刻不穿梭于企业的发展。北京亦庄8.5代线建设中,亦庄国投曾委托北京银行向京东方贷款2亿元,利率只有0.01%。

2014年,京东方做了一笔449亿元的增发,出资前三位的都是地方政府投资平台,北京85亿,重庆62亿,合肥60亿。

2011-2020年间,京东方净利润总和“仅为”250亿,同期获得的政府补贴总额则高达142亿。同为国内面板双雄,TCL旗下华星光电2011-2020年间净利润之和197亿,政府补贴高达103亿。

2021年,中国面板产业在全球市场占比高达41.5%,超过韩国成为全球第一大面板生产国。

政府主导的产业政策与财政补贴,创造了日本DRAM垄断全球的神话,创造了三星和LG的拔地而起,也创造了中国大陆在面板产业后发者的胜利。

但在一个技术时刻迭代的产业,到这里就够了吗?

2021年,京东方营收2193亿,净利润258.31亿,同比暴涨412.96%;另一家面板厂华星光电营业收入1635亿元,净利润149.6亿元,同比增长195.3%。就连二线的维信诺也业绩爆表,营收增长高达32.32%。

业绩的爆发,其实早在2020年的下半年就埋下伏笔:华星光电接手了三星苏州工厂,后续又拿下三星在美国和韩国的LCD专利;京东方收购了中国电子旗下中电熊猫的8.5代线产能。

与日本和台湾地 区鏖战近30年后,韩国人退出了这场残酷游戏。标志性事件是今年5月,三星旗下8.5代工厂完成了最后的投片生产,彻底关停。

中国LCD大获全胜的同时,另一个事实也浮上水面:在新的的OLED面板领域,LG垄断了大尺寸面板,三星垄断了小尺寸高端面板,韩国人又一次走在了前面。

2016年,消费电子产业最大的甲方苹果正式加入AMOLED阵营,三星拿下苹果的独家供应。此后很长时间里,三星都是iPhone旗舰款AMOLED屏幕的独家供应商。索尼的高端OLED电视,面板几乎都由LG供应。

所谓AMOLED,可以理解为OLED面板的一种小尺寸版本,由于具有能耗低、可以弯曲的特点,大多用在手机上。早在2006年,宝岛厂商友达光电就率先量产AMOLED面板,但由于成本太高,又缺少下游品牌使用,只能眼睁睁放弃。

2017年,随着苹果发布12寸MacBook,靠着入门级的13.3寸MacBook air面板留在苹果产业链的友达被无情踢出,三星和LG几乎垄断了MacBook的面板供应。

除了OLED,面板产业目前还有两条新路线:Mini LED和Micro LED。前者虽然在绝对色彩质量上不如OLED,但胜在成本和量产难度低;后者则是Mini LED的“终极形态”,但目前尚未量产。因此,很多公司认为Mini LED只是一种“过渡技术”,并未投入太多资源。

但无论如何,一个关于面板产业新的行业共识正在诞生:经历了三十年的行业混战,LCD技术走向了尾声。

目前,京东方凭借OLED面板成功打进苹果产业链,Mini LED下游应用较少,只有少数电视和笔记本使用。Micro LED尚在襁褓,是一片充满未知的创业热土。换言之,中国大陆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和上千亿的财政补贴,换来了一个快要过时的技术。

这样的成本与回报,真的值得吗?

日本的存储,韩国的芯片,中国大陆的面板,它们都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大获全胜的故事。

电子产业的残酷性在于,所有的胜利往往都是短暂的休战期。胜利者既要提防后来者追上来,又时刻面对技术路线的变化,冒着巨大风险押注,想要退场,又对不起先前巨额投资,只能死扛。强如台积电,也不得不面对越来越高的资本开支,以维持领先地位。

在知名分析师赵晓光的书中,他这样评价中国大陆对面板产业的扶持:

为面板甚至光学上游,培育出一批优秀的材料和设备公司产业的发展,从来不是简单的有设备、成本低、服务好,就可以解决问题。他们是相互关联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带动出口导向型经济,再通过政府主导的产业政策实现产业升级,这种模式被称为“东亚模式”。在东亚三国许许多多产业起落里,都能找到它的影子。

“技术创新”也好,“产业升级”也罢,它们听上去都是根正苗红的好词,是官员口中提振国力的运筹帷幄,是学者眼里事半功倍的灵丹妙药,是媒体笔下造福人民的必由之路。

但在长达十多年的漫长追赶期里,面对恐怖的技术差距,产业界需要面对的绝望往往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既无封狼居胥的豪迈,又无乌江饮恨的悲壮,很多人经历的不过是义无反顾之后的一无所获。

惨胜如败:面板战争三十年

东亚经济体的年均工作时间变化

地理意义上,东亚并不算一片丰饶沃土。也许正因如此,才孕育了这种特殊的发展模式,以及几个经济体在各行各业的恩恩怨怨。

一个产业的走向,一个群体的命运,有时就是这么被描摹的。

返回前面的内容

相关阅读 >>

《师父》发售 开发人员分享游戏生存提示

高德地图上线北斗卫星定位查询系统

海口火山荔枝直采助农 “新模式”带动销量直增

b 站想做品牌主的银行,存什么?取什么?

intel:未来将投资600-1200亿美元在美国新设晶圆厂

原神:“神罗天征”体系竟是洗白心海?其实真正输出不如雷神队

新型复兴号高速综合检测列车上线 时速400公里高铁正在驶来

送上“及时电”助企快投产

为“永生”,俄罗斯科学家给自己注射350万年前的细菌,后怎样

美媒:推特正加速消亡?访问量连续下降,广告主

更多相关阅读请进入《新闻资讯》频道 >>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您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评论

管理员已关闭评论功能...

    正在狠努力加载,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