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不同医疗机构之间互认的放射检查项目为320项,基本可以覆盖医院日常工作量的80%,大大方便了患者就医,节约了医疗费用,相关的工作也得到了国家卫健委的高度认可。
三件事情介绍完以后,我来回答冯校长的问题。
关于AI产品和临床需求之间存在着什么样差距,在前面专家的讨论当中已经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
我们(浙江省)的医院中目前有十几款医学影像AI产品正在使用当中,有些是我们自己在做研发,有些是从外部引进,有些则是联合开发等等,这些产品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我们的临床工作和管理工作,各类产品也通过迭代不断完善。
我认为AI产品和临床需求之间的差距不是在技术上,更多是在应用场景的选择、服务模式、AI公司的盈利模式上。在临床上,医院对AI产品的估价和企业的估价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以常用的肋骨骨折产品为例,肋骨骨折的医学影像AI产品对临床帮助很大,但是企业销售的价格医院可能承担不起,只能放弃购入。
在服务模式上,以肺结节AI影像产品为例,目前已经非常成熟,在各大医院中应用。
但是部分检查量很少的基层医院虽然很需要这一产品,但是相比大医院使用成本会更高,AI公司也难以对基层医院的产品进行维护,这就是服务模式上存在的问题,需要改变目前的服务模式,推动医学影像AI产品向基层的辐射。
冯晓源:对于影像AI产品进物价或进医保的进展,浙江的经验是怎样的?
龚向阳:浙江省在医学影像AI产品进入物价或医保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我们成功申报了两个物价,一个是数字影像服务,另一个就是上面提到的肺结节CT靶重建和结构化报告项目。
我个人认为医学影像AI产品单独进物价其实是比较难的,也不现实的。
因为AI实际上是赋能医疗服务,而非直接为患者提供服务的,因此它的价值要取决于它对医生及医院的帮助有多少。
我们举一个例子,就是刚刚提到450元/次的肺结节CT靶重建和结构化报告,在申请这个项目进物价时,我们并未提及需要AI的辅助,只是说医生需要为患者提供这样价值的服务,也得到了医保和卫健委的支持。
医学影像AI公司在其中看到了商机后来联系我们,提出为我们提供这样的AI产品来帮助医生更快速、更精准地诊断。
我觉得这是一个切入点,浙江省很多医院都在开展这一项目,为了使这一项目更加高质量、同质化,就需要有一些医学影像AI产品进行支撑,最后买单的肯定是医院或者放射科。
因此关于医学影像AI产品进物价或进医保,肯定是需要有收费的支持,这样医学影像A企业它才能发展起来。但是医学影像AI产品如果要单独申请进物价或进医保,我认为是不太现实的。
冯晓源:AI产品的落地及商业化,离不开一个问题:谁为了AI产品买单?若以使用医疗AI向患者收费,则需要各家医院向省级卫健委和医保局申请物价编码。
医学影像人工智能应用作为专项进入医保的可能性,以及对将执行的DRG影像收费,您的思考是什么?
郑杰:医保这些年给大家的误解就是控费,其实我想跟各位说的是,医保更希望的是能够把钱花的值得。所以,作为资源的掌控方,合理分配资源才是我们的主旋律。
我们希望实现的是我国医疗市场长期、有序、稳定的发展,而不是图一时之快,这就是医保为什么让人感觉总是在限制大家,事实上并非如此,我们的理念是一致的,那就是用我们手里有限的资源支持我国医疗行业、医疗产业健康蓬勃发展。
我认为医学的发展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体现,任何的改革制度都不能以牺牲医学的进步为代价,如果以牺牲医学的进步为代价,改革不做也罢。
所以对于医保来讲,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掌握好规范与发展的平衡,这是我们的初心和职责。
针对医学影像人工智能应用作为专项进入医保的问题,我个人的观点是,首先我们必须要规范产业的发展,医学影像AI近几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内很多医学影像AI企业像春笋一样涌现,这也受益于信息化大数据时代的影响。但同时也导致了企业良莠不齐问题。
产业链的发展是好事,但高速发展之下我们的管理是否能跟得上,如何让产业良性发展,这就需要有一个规范,也就是刚才冯校长提到的必须由医疗机构提出申请,从市级向省级以及国家级单位报告。
所以大家会感觉这个程序很周折,我们的目的就是要规范市场的发展,去伪存真,通过这个申请程序留下真正的创新,去除伪创新。
伪创新对市场和产业链的危害有多大各位都有切身的感受,在市场机制逐利导向之下一定会出现一些“来钱快”的行为,这就是我国医疗市场一直饱受诟病的“代金销售”。
“代金销售”的存在说明伪创新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从而打压真实的创新。因此,产业发展一定要建立在规范的前提之上。一级一级地向上申报正是我们的把关流程。
只有确认是真正的创新,我们才会将其留下来,这是必须要坚持的程序。
相比中国在准入环节的严格管理,很多西方国家的准入环节很宽松,因为在确认项目价值几何之前,西方国家会先允许产品进入市场接受检验,一年之后再回顾性地分析市场对该产品的接受度,并建立规范。这一方式也值得我们去探索。
在DRG影像收费的问题上,我认为医保应该支持医学进步。虽然大家对DRG比较头疼,认为被DRG限制了发展,但事实上,DRG的出现是以病组为支付环境逼出高效的临床路径。
中国近几十年来的无序扩张式发展非常严重,没有规范和标准,而西医源于标准化,所以不能脱离标准,我们要重新让西医回归质量,这才有了DRG,对产业、医疗市场以及社会大众都是有益的。
我们需要的是长治久安的发展,不能像暴发户一样图眼前之利。DRG并不是跟大家做对,如果能够通过DRG去除行业中的水分,让伪创新在临床上被淘汰掉,节约的资源投入到更有意义的创新以及更值得发展的未来上。
同时,为了权衡规范和发展的关系,我们针对DRG的缺陷制定了配套措施,即为未来将要出现的治疗必须的技术打开缺口,允许其据实支付,充分释放空间。当积累的数据量足够多以后,再重新回到规范的道路上。
另一方面,医保也支持着医学进步。
近几十年来市场的快速扩张发展颠覆了正确的价值观,许多企业只以逐利为目的,而非将创新当作企业发展的出发点,这种现象对医学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必须要对其进行修正,让产业链与市场重回以创新质量为主的价值观道路上,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除此之外,医保还起着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DRG等新的内涵式发展的管理工具出现的作用就是让资源配置更合理,让医学影像AI在未来受益。在DRG的制度之下,未来有可能会改变目前的市场格局。
如今各家医院都配备有各种大型仪器设备,造成资源重复,患者在不同医院就诊时往往需要重复做检查。
在DRG模式之下,这些资源浪费都将转化为医院的成本,促使医院主动降低这些不必要的成本,最终推动医学影像检查专职结构的建立,促进检查结果的互认,优化资源配置。
冯晓源:您怎样看待大多数地区,影像检查收费中影像医生的劳动价值没有得到体现这个现象?
郑杰:医生付出的劳动自然要有价值匹配,现在的争议之处在于,影像医生的劳动价值是与其他项目一起包含在整体收费中立项还是单独立项。
我认为不论如何立项,最关键的矛盾是我国的价格体系不健全,没有明确的成本核算。如果有了明确的成本核算,将机器折旧费、影像诊断费、AI使用费等等,以明确的方法公式计算清楚,如何立项都不影响最终结果。
冯晓源:目前AI产品在您院的应用情况如何?有何问题和障碍?
张登海:医学影像AI产品目前应用的现状,我可以用12个字概括:碎片化、不均衡、浅智能、模仿式。
我们着重讲一下模仿式。现在的人工智能产品仍然在模仿人类的智能。人类在接收到信息以后,会对消息进行加工,形成概念,然后做出推理。
但是可能还存在另一种智能,能够绕过人类的思考方式和信息加工方式,比如我们向这一智能工具提供各种组学数据后,它不按照人类的思考方式,用另一种模式直接做出疾病诊断,这对我们意义更大,是我们人类认识不到的东西。
要做这种智能,就要重新考虑人工智能设计的架构问题,提供一些基本的科学原理,比如物理学原理、能量代谢方面的原理,然后为其提供数据,就可能发现另外一种加工方式,即叫非人类人工智能,这个东西也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关于问题和障碍,我想医疗界的问题也许和其他行业是一样的,如何与一个能够取代我们或是和我们的智力并驾齐驱的机器(智能体)共处。
过去在医疗上引进的各种设备和技术,能够让人类在体力或感觉的能力上有所提高,但人工智能产品是能够与人类最特殊之处——智力相匹配的东西,我们该如何与它相处?
第二个问题是如何将目前的人工智能产品真正地变成商品,建立市场化的机制。
第三个障碍和困难是还需要政府方面要提供法律、政策上支持等等。
总的来说就是三个问题,我觉得利大于弊,前途是光明的。
相关阅读 >>
可解释AI先驱、深理工潘毅教授:AI制药,要多做「用结构找小分子」的逆向工程 | gAIr 2021
平安普惠客服电话大全已更新2023(已更新完成)chatgpt火了!微软谷歌等科技巨头裁减AI伦理员工引发业界担忧
更多相关阅读请进入《AI》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