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这种“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的选手,就靠理想ONE这一款车撑了三年,在中国造车新势力中绝无仅有。但就是这样的“顽固分子”,也在2022年发了新车,而且一发就是一串。
从L9、L8一直到L6,理想在2022年把套娃战术运用到了极致,这让它的产品线瞬间无比丰富起来。理想ONE一款车不是嫌少么,那干脆再搞个L系列,从9开始往下排。别家造车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理想是一生九。
这也是蔚小理历史上首次在中大型SUV赛道正面相逢。尤其是蔚来ES7、小鹏G9、理想L9这三款旗舰产品,在多个维度可以直接对比和竞争。它们把中国新能源SUV的竞争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个高度不仅体现在软硬件配置上,更体现在综合产品力上。首先它们全都用上了激光雷达,不论这个雷达是“长在”头顶,还是前脸,它都提高了车辆的感知能力,为实现高阶辅助驾驶铺好了路。另外各种高端配置登场,电吸门、HUD、空气悬挂这些砸钱就能用的小把戏就不说了,在三电系统、人机交互、辅助驾驶上的进步才是更让人兴奋的。尤其是小鹏G9的城市NGP,业内翘首以盼。
当然,为了给这第二代产品造势,几位创始人可谓不遗余力,各种对标、强蹭、拉踩的绝活都用上了。
推蔚来ES7时,李斌说这是“50万级别SUV天花板”;推小鹏G9时,何小鹏更简单直白,说这是“50万以内最好的SUV”;到了理想L9,李想直接说这是“500万元内最好的家用SUV”。
光列数字还不过瘾,得蹭大牌。之前李斌总是拿BBA说事,仿佛一下占据了营销制高点。但在2022年李想搬出库里南,用一句“我们也不怕”打破了CEO吹牛的天花板。紧接着何小鹏就蹭上了卡宴和迈巴赫,说将接棒保时捷成标杆。
真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股风气带坏了不少新势力,就连恒驰都忍不住站出来,打出了“有史以来30万以内最好的纯电SUV”口号。如果再加上“嘴无遮拦”的余承东,2022年真是车企CEO牛皮满天飞之年。
吹牛容易造车难。把这些新车型推向市场并不容易,一个最直接的难题是产品换代带来了衔接上的震荡。
理想L8替代了理想ONE,理想ONE停产,这导致部分老车主感觉被割了韭菜,集体维权。理想ONE的突然订单暴跌产生物料和库存损失,直接让理想在2022年三季度亏了8亿元。
小鹏G9则是以几乎“翻车”的姿势上市。因为价格配置过于复杂,小鹏被骂得新车上市两天就降价,重新调整定价逻辑。在此之后小鹏启动组织架构调整,何小鹏亲自操刀进行内部整顿,余波至今尚未结束。
为了推二代产品,蔚小理在2022年都经历了产品的青黄不接,以及个别月份的销量暴跌。这是转型中必然出现的阵痛。
而作为转型升级的一部分,在2022年接近尾声的时候,小鹏总裁夏珩辞去董事会的执行董事职务,理想总裁沈亚楠向公司递交了辞呈。蔚小理一直在进化。
新势力的二梯队阵容,在2022年变化很大。过去大家认为二梯队成员包括哪吒、零跑、威马,现在这个名单一是要减员,二是要扩编。
首先威马出局,哪吒、零跑上了岸。
2022年是威马彻底掉队的一年,具体我们放在后面讲,但同时哪吒和零跑算是真正跑出来了。零跑在2022年9月登陆港交所,成为蔚小理之后第四家IPO的中国造车新势力,开启了第二轮新造车上市潮。
零跑的车在大街上虽然存在感不强,但卖的也不少。2022年有6个月,零跑的月交付量都超过了1万辆。在上海疫情最严重的4月,它甚至拿了个新势力月度冠军。
哪吒则已经把拿冠军当成了家常便饭。它是2022年拿到交付冠军次数最多的新势力,而且全年总交付量也是第一。这是很多人没想到的。
出海战略在2022年落地。哪吒已经打进东盟新能源汽车市场,首站是泰国,首批1300多辆车在7月装船发往泰国,陆续交付用户。这不是放PPT讲故事,而是实打实把车卖出去了。
到这个阶段,你可以说这两个品牌跟蔚小理有差距,公司还亏钱,产品也有瑕疵,但你不能否认它们在2022年站稳脚跟、突出重围了。
一些传统车企的新品牌,在2022年开始发力,势能起来了。
比如吉利旗下的极氪,赛力斯跟华为合作的问界,它们是2022年发展最快的传统车企背景的独立品牌。
极氪001从年初的月交付3000多辆,到年底稳定交付超过1万辆,完成了质的飞跃。这与2021年极氪一方面产能跟不上,另一方面因为车机拉跨而被骂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纯电MPV极氪009的上市,则为其开辟了第二战场。
问界M5在3月开始交付,仅用3个月累计交付就过了万,然后又开始交付M7,再又推出M5的纯电版本,迭代速度实在太快。问界代表着华为速度,算是华为在造车上最深入的一次尝试。
这两个品牌的玩法跟新势力差不多,后续可以归入新势力二梯队阵营,填补威马留下的空缺。
在品牌定位上,新势力也分成不同梯队,既有蔚来、理想、岚图、阿维塔这种中高端的,也有哪吒、零跑、埃安这些中低端的。
在2022年,很多中低端品牌都做了一些品牌向上的努力,只是获得突破的不多。
哪吒和零跑都有售价不到10万元的小车,而且在销量中占据重要份额,所以即便车卖的再多,外界也认为不能跟蔚小理相提并论。它们想把品牌往高端走的需求是很迫切的,哪吒S、零跑C01的使命就在于此。
埃安和比亚迪这种传统车企味儿特别浓的品牌,同样想要把品牌调性扭转一下,以便卖更好更贵的车。它们的做法也简单粗暴――发布百万豪车。
埃安在9月中旬举行了一场发布会,推出一款售价超百万元的新款电动超跑,号称“中国第一超跑”,“对手都在500万元以上”,同时公司还更改了品牌Logo。画大饼、讲故事、放卫星,现在就差交付车了。
比亚迪在拿回腾势的主导权之后,把腾势品牌重新包装再次推向市场,然后又在12月公布了高端品牌仰望的品牌标识。仰望对标BBA等一线豪华品牌,其旗下车型售价将在80万元起,第一款车是一辆新能源硬派越野车,将在2023年一季度亮相。
2022年为这些车企的品牌冲高之路做好了铺垫,具体效果则有待2023年验证。
新造车的淘汰赛,比大家预想的要来得早一些。
这体现在竞争的残酷性上。2022年是新造车在产品层面最卷的一年,同质化非常严重,而且传统车企的反攻速度超乎想象。这让一些原本具备先发优势的品牌,稍不留神就可能丢掉优势。
威马一开始算是一梯队成员,还拿过新势力年度销冠,后来掉到二梯队。2022年,威马把二梯队的位置也让出去了。2022全年威马只卖了3万辆车,相当于哪吒两个月的销量,而且它的销量趋势是逐月下滑,看不到一点回升的迹象。
港股IPO、新车M7上市,这两个2022年的关键任务,威马都没有完成。2022年是威马几乎隐形的一年,它少有的几次引发大家关注讨论,一是CEO沈晖被曝年薪12.6亿,二是公司裁员降薪。
另一个意外出局的品牌是自游家。自游家是“天才少年”李一男的第三个创业项目,首款量产车原计划在12月正式交付,并且已经做好了所有的准备――除了生产资质。在12月的第一周,它突然宣布无法交付,2万多个订单全部退款。李一男造车,以一种近乎悲壮的方式退场。
如果说威马缺乏创业者精神,那么自游家最不缺的就是这一点。李一男说造车以来从没缺过钱,也没偷过一天懒。但市场留给后来者的空间不多,在2022年它们可能只有一次出牌机会。淘汰赛提前到来了。
这跟前几年不同。当时新势力之间没啥竞争,只要能造出车来,即便C端用户不买账,也可以拿去跑网约车。现在形势完全变了,市场卷成红海,不论什么车型都有一堆人做,大家讲究的是你有我也有,你有我更优。
即便是小鹏这样的头部选手,也在2022年陷进了竞争泥潭。小鹏G9上市时那种既要又要的矛盾心态,就是竞争激化的体现。而一旦新车型的销量跟不上节奏,公司就要被动挨打。G9上市之后,小鹏的交付量已经连续挨打了两个月。
阿猫阿狗都能造车,谁都可以上台显摆两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还有一些叫好不叫座的品牌,虽然短期不会被淘汰,但非常考验金主爸爸的耐心。比如北汽的极狐、上汽的智己、东风的岚图。这几个品牌都是那种出身金贵、起点很高、花钱不少,但偌大个石头扔进池子里砸不起个水花的类型。
极狐在2022年独家冠名了两场演唱会,花了几个亿搞营销,一年到头就卖了1万多辆车。想靠卖车赚钱,那是万万不可能的。
智己这个品牌,至今还有很多人分不清楚到底是“智己”还是“智几”。CEO刘涛在高速上演示自家车辆,短短几分钟就涉及高速违停、变道不打灯、压实线、超速等违章行为,被网友一致声讨。
这样的品牌把车卖出去不难,从淘汰赛胜出很难。
放眼2023年,新造车的竞争只会更激烈,行业格局也会继续动态调整。特斯拉虽然神话破灭,但杀伤力仍在,或将发起新一轮价格战。蔚小理要继续迎接来自后进者的挑战,坐稳第一阵营不可掉以轻心。二梯队的格局变数很多,理论上每一个玩家都还有冲刺机会。
相关阅读 >>
买家秀和卖家秀?特斯拉cybertruck量产版首次亮相:多处细节调整
更多相关阅读请进入《特斯拉》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