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特等奖的是来自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IMP-Lab-1队,他们基于华为矿山AI大模型,用机器视觉+机器人拣选的方式,以煤矸杂同步检测技术取代人工,实现高效预抛废,延长矿山设备寿命,减人提效。
获得一等奖的是来自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海底小纵队和来自西安科技大学小朝阳队,前者基于华为矿山AI大模型,实现露天矿非结构化道路边缘检测和道路内小目标和多尺度目标检测,提升了矿山生产的安全性;后者基于华为矿山AI大模型,为矿山的皮带巷道安全提出了一套监测及配套方案。
本届大赛一共吸引了389支队伍、1460人报名参加。华为煤矿军团解决方案总裁蒋旺成介绍,参赛团队为AI助力矿山行业智能化,创新出数百个应用场景,其中一部分已经在实际生产中应用。
“众筹模式”成为矿山智能化的活水
华为煤矿军团市场与产业发展总裁刘维说,未来二三十年人类社会将有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那就是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智能矿山的核心就是通过人工智能算法来沉淀专家经验,替代人从事危险、复杂、重复的劳动,让煤矿生产更加安全、智能、高效。同时,人工智能实践过程中,需要解决根技术、场景、人才、生态的四大鸿沟。
首先是根技术鸿沟,AI技术在全球能源行业渗透率不到3%。每家想要应用AI技术的企业,可能都需要一些技术水平高的人进行独立的架构设计与调参,就像每家工厂都需要聘请设计师来设计螺丝一样,是一种相当粗放原始的手工作坊模式。
华为煤矿军团市场与产业发展总裁刘维发言
华为矿山AI大模型是一种行业预训练模型,相当于提供了一套自动化工具,用户不再需要手工设计和制作螺丝,只需要放入原材料就能自动生产场景模型,这就大幅简化了开发工作量。
其次是场景鸿沟。在矿山行业,场景千差万别,除了挖矿本身,还有挖矿前的勘测规划,挖矿后的运输、通风、安全保障,以及过程中间的经营管理等等。这么多的场景,光靠一家企业是无法穷举和实现的。所以,华为通过本次AI大模型大赛提出了“众筹模式”,即通过集体的力量来构建AI场景地图和应用。
第三是人才鸿沟,智能矿山对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既懂采矿又具备AI技术的人才可谓是凤毛麟角。这次矿山AI大模型大赛通过有效的平台机制,引导开发者团队、行业组织、生产企业、合作伙伴,对齐矿山行业一线。当这种“众筹模式”形成固定机制,发展出产业标准,人工智能在矿山行业就会成为“活水”:新的技术不断涌入、新的人才随时加入、新的生态逐渐形成,同时产业问题将不断得到解决。
最后是开放合作的生态。矿山生产,涉及开采、机电、通风等多门类专业,全国有大大小小4000多家煤矿,以及其他上万座非煤矿山,地质条件和自动化程度截然不同。要构建良好的行业生态,需要行管部门、生产企业、装备制造商、应用系统开发者,以开放的姿态共同推进创新合作,促进智能矿山建设高效规模化开展。
“此次大赛是人工智能在行业深度融合落地的率先探索。让我们把握数字经济发展大机遇,以工业互联网架构为基础,将数据带出矿山,把智能送下矿井,让智能矿山建设行稳而致远。”刘维说。
相关阅读 >>
alphabet成立致力于AI药物研发的isomorphic子公司
文字冒险游戏AI dungeon背后公司推出AI游戏平台voyage
苹果正在开发推进“apple gpt”AI 项目,可能在明年发布
ieee fellow杨铮:打破「视觉」垄断,无线信号为 AI 开启「新感官」
moka发布首个AI原生hr saas产品 “moka eva”
更多相关阅读请进入《AI》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