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雷锋网,原文链接:https://www.leiphone.com/category/transportation/YBhpkf7efj5dhtqD.html,侵删。
刚刚过去的2022年,对于智能驾驶而言,无疑是充满戏剧的。
这一年里,面对市场抛来的「智能驾驶何时能大规模落地?」的质疑,每家企业似乎都难独善其身。
然而这一年也是智能驾驶发展的关键破局之年。在寒潮之下,行业逐渐回归理性,从「技术为先」转向「量产为先」,智能驾驶正式从概念阶段迈向了商业化阶段。
如今站在2023年的起点上回看,2022年智能驾驶行业尽管度过了较为失意的一年,但仍跨过了不少技术以及政策的关口,而今迎来新的篇章。
新智驾试图梳理脉络,总结智能驾驶圈的十大年度关键词,为读者勾勒出完整的智能驾驶2022年。
关键词一:补盲激光雷达
2022年,在“重感知、轻地图”的智能驾驶路线的追棒之下,激光雷达的重要程度再次被隐隐拔高,2022年也被称为激光雷达上车元年。
随着更多车型上车激光雷达,在不同智能驾驶场景下也衍生出更多的产品需求。
这一年,国内市场燃起「弥补盲区感知」的战火,补盲激光雷达也随之进入人们的视野。
所谓补盲激光雷达,通俗点来理解,就是补充盲区的激光雷达,它可以对某些传感器进行替换,也可以与其他传感器混合使用。
补盲激光雷达市场的火药味,在2022年下半年尤甚。
一周时间内,国内三家激光雷达公司均公布补盲激光雷达的新动态。
11月2日,禾赛科技正式发布近距补盲激光雷达 FT120,并且声称目前已拿到来自多家主机厂超过 100 万台的量产定点。
11月7日,速腾聚创在其首届科技日上,发布基于自研芯片和全新技术平台的固态补盲激光雷达E1。
11月8日,亮道智能表示,补盲激光雷达LDSatellite的SPAD芯片已经通过AEC-Q100认证。
这三家厂商都不约而同地把补盲激光雷达的量产时间定在2023年下半年。
补盲激光雷达,正成为国内激光雷达厂商角逐的新战场,各玩家们也紧锣密鼓将产品推向市场,争夺市场先机。
把视线放大至整个市场来看,在城市NOA场景的大力推广之下,补盲激光类还有巨大的市场增量空间。
大模型向来是整个人工智能产学界追逐的技术「宠儿」,2022年,伴随着高阶辅助驾驶加速「进城」,AI大模型也越来越得到头部自动驾驶企业的重视。
究其原因,一是大模型技术在自动驾驶的感知能力、决策能力以及安全性和稳定性上有着明显的优势,二是2022 年开始落地的大算力芯片及车厂自建AIDC的趋势为大模型提供了底层支持。
大模型技术应用于自动驾驶领域,特斯拉是「开山鼻祖」。
2019年,特斯拉引进了Transformer大模型,帮助其不断完善基于纯视觉路线的FSD。
近几年,在更多自动驾驶公司偏向「重感知」路线的背景下,国内市场也掀起一股大模型技术的研究热潮。
2022年,无论是在各自动驾驶公司召开的 AI DAY 还是技术解读会上,Transformer大模型技术都是绝对的主角。
今年8月,小鹏汽车宣布在乌兰察布建成中国最大的自动驾驶智算中心“扶摇”,用于自动驾驶模型训练。
9月,毫末智行CEO顾维灏在媒体技术分享会上表示,Attention大模型是当前AI发展的新趋势,并介绍Attention大模型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
11月的百度Apollo Day技术开放日上,也首发了文心大模型落地应用于自动驾驶的技术。
从整个市场来看,各自动驾驶公司的发展路线似乎也逐渐趋同,先是自研终端算力平台、建立云端超算中心,然后在确立“重感知”路线的基础上,提出用大数据驱动大模型、实现自动驾驶加速迭代的目标。
在自动驾驶超大算力的需求之下,掌握了大模型技术的玩家或许将成为行业内的头部选手。
关键词三:钠离子电池
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一句“自己是在为宁德时代打工”,把汽车动力电池领域的窘境展露在大众的视野。
近几年来,锂离子电池价格高昂、资源储量有限等问题拉高了动力电池的成本,也难倒了一众车企。
车企一边寻找新的供应商,一边寄托市场带来新的“替代品”。
2022年,不少企业将目光投向了资源分布广泛的钠离子电池,并且相继公布了钠离子电池研发的最新进展。
相关阅读 >>
2023 年 q1 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 6250 万台,oppo、vivo 和苹果居前三
chatgpt掀起技术狂潮――“顶流”之下,看人工智能喜与忧
马斯克:大约在今年年底 就能实现全面自动驾驶 | 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oppo最科幻产品!oppo air glass智能眼镜限量上市
更多相关阅读请进入《智能》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