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蚂蚁是科技企业还是金融企业的定位问题的争论,在外滩喊话后就已经告一段落了,监管的回应盖棺论定。但即便我们不考虑监管的思考,深度拆解下蚂蚁的部分业务,也可以看到蚂蚁披着“科技”外壳的“金融”实质,以它的花呗借呗业务为例,蚂蚁在表面上确实发挥了“引流”和“风险识别”的作用,但其高额的收费和高高在上的甲方地位并不足以说明蚂蚁的科技能力,而这一切恰恰是2018年前中国货币资金极度宽裕下,金融机构“缺资产”和居民“加杠杆”共同作用的结果。
而过去几年,金融机构可以接受和蚂蚁甲乙方悬殊的商业利益分配,并非他们“失了智”,而是金融大环境使然。如果货币宽松的格局出现逆转,蚂蚁体系内天量的体外资产还能循环么?从这个角度看,蚂蚁即便被冠以“科技”属性,那他的周期特征依然是“金融”,大家会有困惑的原因在于过去几年互联网头部企业的高增长掩盖了部分周期属性。
金融的核心内涵是风险经营,不管水平高与低,历史无数次验证,唯有资本才是抵抗风险最重要的要素,玩着金融的实质却不按照金融的规矩办事,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承受也不能接受的。
大而不倒的互联网企业对于中国的互联网乃至整个经济体是福还是祸?
没有人不欢迎合理的、善意的资本;但当资本大到一定程度、大到需要通过垄断来获取更高利润增速的时候,它就会变味了。外滩的炮轰只是一个机缘巧合的起点,但对于互联网平台企业的积极作用该如何认定,却是中国监管层面必然思考的问题。动物园绝不会把管理者的角色交给老虎和猎豹,头部机构的边界和行为必须纳入监管的范畴,如果中国的互联网只有阿里巴巴和腾讯系,那中国互联网的生命力也就到此为止了。前有字节裁掉整个投资部,后面的又会是谁呢?
相关阅读 >>
魔兽世界补丁10.0.5中的更多数据挖掘坐骑 - 未来交易站坐骑?
更多相关阅读请进入《新闻资讯》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