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浅语科技,原文链接:https://mini.eastday.com/mobile/230206202227535229206.html,侵删。
由中国工信出版传媒集团主办、北京信通传媒旗下通信世界全媒体承办的“2023ICT行业趋势年会”在北京举办。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表示:“2023年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充满不确定性,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动能转换期,需发挥TFP中数据作为新生产要素的作用,以数字化转型为ICT(信息与通信技术)产业发展开拓广阔空间。”
已经过去的2022年极不平凡,全球经历了新冠变种蔓延、俄乌冲突加剧、欧美通胀高企以及逆全球化等超预期因素冲击,经受了风高浪急的不确定性风险考验。然而,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顶住了美国不断升级的技术断供和市场封堵打压,在国内宏观经济大盘低走的情况下,依然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1—9月全国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制造业出口货值比重为43.33%。尽管如此,邬贺铨表示:“极不平凡的2022年,ICT产业可谓‘负重前行’。”
展望2023年,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发展环境与互联网进入下半场的时代背景下,邬贺铨提出了十大期待。
期待一:5G向5G-Advanced演进
邬贺铨表示,移动通信经过1G、2G、3G、4G时代,现在已经进入了5G时代。可以看到,从应用、性能和技术层面,5G相比前几代在技术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应用场景有了很大的扩展,性能有了很大的提升,开创了移动通信新的时代。
5G-Advanced作为5G后续阶段的增强演进,致力于提升个人实时交互体验,增强蜂窝物联网能力,不断探索上行超宽带、实时宽带交互和感知定位等新场景,基站的“降碳”也将取得进展。其研究方向将主要聚焦于:网络智能化、行业网融合、家庭网融合、天地网融合、AR/VR融合、用户面增强、确定性通信能力增强、网络切片能力增强、通感一体增强、组播广播增强。
期待二:5G推动星地融合
当下,移动通信难以做到对边疆、海洋及应急场景等的低成本广覆盖。不过,手机直连卫星(同步轨道、低轨、北斗)已经实现单向发送救援短报文。低轨卫星的出现为可使用小型终端直接接入提供了可能,但由于卫星过顶时间短,需要数百到上万颗卫星联合组网。
基于此,邬贺铨认为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方向是与地面移动通信5G网络融合。不过,星地融合目前依然面临挑战,例如终端与卫星间信息传输时延大,由于卫星覆盖小区半径达上百千米,导致中心和边缘处的终端到卫星的传输时延相差很大;多普勒频移比地面大上百倍,影响帧同步和随机接入等流程;卫星因无法使用mMIMO,频谱效率仅为地面网的1/4。因此,邬贺铨建议星地网络应协同设计,进而推动卫星移动通信发展。
期待三:6G的研究从愿景开始
随着5G进入规模商用阶段,6G也步入概念形成和技术储备的关键时期。未来,6G将实现人、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智慧联接”,实现多空间深度融合。邬贺铨认为,发展6G没必要一味求“快”,它更大的意义在于覆盖5G力所不及
的地方,将许多目前的“不可能”变为“可能”。
那么,哪些技术将有望成为6G研究的关键?对此,邬贺铨认为物理层技术增强(超大规模MIMO、全双工)、新物理维度(智能超表面、全息、轨道角动量)、新频谱技术(太赫兹、可见光)、融合技术(通感一体、通信+AI)、网络技术(内生智能网络、分布式自治网、确定性网络、算力感知网、星地一体网、网络内生安全)等将成为关键。
期待四:“5G+工业互联网”构建数实融合平台
对于中小企业使用公有云,邬贺铨认为可以通过5G在工业互联网构建企业上云平台。5G核心网的用户面,可以为一组用户组成一个5G局域网的用户群,可以实现第二层数据包的转发,缩短转发的距离。相对Wi-Fi而言,5G有更好的覆盖以及更好的业务隔离效果。
此外,企业级的UPF可以直接放置在网络的边缘,基于IPv6多归属特性,可以实现数据的本地分流,能保障敏感数据不出企业;同时可提升数据处理的效率,满足超低时延、超高带宽和安全性的需求。
期待五:IPv6+提升对数据的流感知与管控能力
“十四五”时期是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IPv6发展处于攻坚克难、跨越拐点的关键阶段。邬贺铨指出,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IPv6起步还不算晚,而且我国因原来使用私有地址,故相较地址数更为看重IPv6的可编程空间。因此,我国率先在IETF标准化组织倡议并积极开发“IPv6+”新功能,目前在IETF关于“IPv6+”新功能的文稿中,由我国提交的占60%。由此可见,我国在“IPv6+”系统与产品开发创新的努力,为全球“IPv6+”标准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关阅读 >>
中国联通10月净增5g套餐用户417万户 累计达2.05亿户
更多相关阅读请进入《新闻资讯》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