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听得见炮火的人来做 AI


本文摘自雷锋网,原文链接:https://www.leiphone.com/category/ai/g0n7qqIlA0cWHQz2.html,侵删。

2022年10月,工信部公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智赋百景”》,涉及AI落地的9大领域、100个场景、8个先导区。

这个举动相当于官方泄题,把AI落地的重点科目和尖子生写在了表格上。

AI科技评论观察到,9大领域中,关于公共安全、交通运输的场景最多,这些场景的AI渗透率已经比较高,旨在发力向纵深探索,属于试卷中的必答题。而制造、农业、能源、金融、医疗作为我国的重要经济支柱,虽然经济贡献和战略地位极高,但尚属AI落地的处女地,是新考试中的新题型。

或许可以从农业中看到端倪:一颗草莓从生长到采摘,需要多少种算法?

草莓的生长过程中有20多种侵染性病害,10多种生理性病害,40多种虫害,要辅助人工准确识别它们,需要不同的AI算法。

在采摘中,确定草莓成熟度核心指标在于果面着色程度,一般分别在果面着色达70%、80%、90%时采收,但如果只有这个指标,机器很容易将草莓和同色系物品混淆,比如圣女果,所以往往还需要辅助纹理识别算法。在通过机器视觉识别成熟度前,需要先区分果与叶,对草莓进行定位并找出根茎部分,采摘后需要用托盘稳稳接住,这个过程对定位识别算法的要求很高。此外,坏果、烂果、小果、异形果也需要被区分。

这仅仅是一颗草莓的生命周期管理,就需要上百种AI算法。

而作为农业大国,仅新中国成立来孕育成功的新品种,就有3万个。近些年,农林牧渔业产值不断攀升,从2010年的67763.13亿元,逐年增长至2021年的147013.4亿元,近11年增量达79250.27亿元、增幅达116.95%。

从看护一颗草莓,到支撑起如此庞大的智能农业产业,AI能发挥的价值难以想象,所需要的算法种类更是浩如星海。

难度加深,题型变广,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官方定调已经明白无误:上一个十年,人工智能走出实验室扎根到少数几个头部产业,新十年要从头部产业走向千行百业。

当市场呼唤更多AI能量的观点进入官方文件时,新的故事就开始了。

1、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

最先感受到水温变化的,是离客户最近的系统集成商。

“如今70%的集成项目中都有AI,是机遇也是挑战。”

刘先生所在的公司主做无人机巡检领域的系统集成,维护了大量优质的政府、园区客户,也同步对接算法公司、软件公司、硬件公司、工程团队等。

在智慧巡检的建设方案中,传统上靠人工肉眼查看,AI的价值多体现为车辆识别、人员聚集识别等。但今年,刘先生公司接到了更多新需求,最高频的是井盖丢失识别、游摊小贩识别,河道垃圾识别、火焰烟雾识别等;甚至很多算法需求,在市场上几乎找不到供应商,比如农田遥感、电网安全、河网监控等。

这些需求让刘先生很兴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传统的智慧巡检领域竞争激烈,如果能拿下新场景,不仅有利于单个项目的控标,还能抢占一块新高地。

行业数据佐证了刘先生的感知。根据IDC最新发布的《中国加速计算市场(2021年下半年)跟踪报告》,2021年全年,中国AI服务器市场规模达350.3亿元,同比增长68.6%——如果把算法比作是菜谱,那算力和数据则分别是厨具和食材,厨具消耗量的增加,必然与菜品的增加同步——AI市场的需求总量在快速井喷。

让听得见炮火的人来做 AI

更重要的是,IDC报告还显示,AI算力市场规模前6大行业中,金融、服务、制造和能源等新进领域均表现出高达80%的涨幅。也就是说,不仅需求总量增加了,AI算法的多样性也增加了。

这种增加是市场自发行为。比如上海“一网统管”,在疫情发生后,开始使用人工智能来监测车辆违章停放、共享单车跌倒、垃圾抛洒等问题,从原先被动需要人力维护,变成主动进行智慧管理。又比如,人工智能在诊疗领域过去大量应用于人工智能读片,看肺部结节的效率要比人眼读片高很多,而今,人工智能读片则覆盖到了骨科、心脑血管、妇科等全新领域。

市场对人工智能的想象早已跳出了“人、车、非”老三样,能不能尽快占领新需求的高地,也成为集成商们能坐哪把江湖交椅的重要依据。

对于大集成商而言,一个项目中落地上百个AI算法是常有的事,这意味着巨大的潜在增值空间,也意味着不可控的交付风险。

以工业机器人领域为例,2014年系统集成商企业数量不到500家,到2021年数量已经超过3500家。但从财务上看,营收小于1个亿仍然是大部分集成商的命运,能做到5个亿已经是行业佼佼者。从单个项目上看,遇到好项目毛利率能到20%-30%,但大部分情况下,毛利润则低于20%,如果是陌生的全新场景,那么赔本也有可能。

刘先生想带领团队探索AI的未知之境。但是,把AI写进PPT很容易,落到项目里很难。

于是,冰火两重天成了AI行业的现状:一面,是肉眼可见的行业蛋糕变大了;但另一面,是从业者如履薄冰,闻定制而色变。

究其本质,AI算法无法成为标品。

一条流水线可以生产千万瓶农夫山泉,卖给无数消费者;但算法和场景的关系,却约等于《阿凡达》中纳美人和迅雷翼兽的关系,每一个算法都需要与具体的场景精准适配。

这项工作非常复杂。从数据环开始,算法工程师就需要分析场景的图像数据特点,依次设计对应的算法方案,并根据算法落地的硬件芯片大小设计模型结构,通过超参调节与训练得到一个 AI 模型,然后部署到摄像头、无人机等终端产品上。

而且,这不是一个走一遍就能完成的流程。深度学习是一个「黑盒子」,算法精度的提升可能取决于数据特点,也可能取决于模型参数规模与架构。由于视觉算法天生要与终边端结合,最终的算法调整还与终边端硬件的算力(即芯片)大小有关。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算法工程师往往要来来回回走完整条流程,才能得到一个不错的 AI 算法。

计算下来,开发一个 AI 算法大概需要3个月,算法与硬件的适配调优又要耗时 3 个月左右,所以单个 AI 算法的平均交付时间大概 6 个月。AI 算法工程师的人力成本平均在年薪 50 万以上,一个算法项目的研发需要 5 到 10 人,加上图像数据的标注成本等,就构成了 AI 算法的尴尬局面:

「海量需求,精细定制,人力太贵,做不过来」。

让听得见炮火的人来做 AI

图注:人工智能各职能岗位人才供需比

AI是无处不在的需求,也是不敢轻易接手的山芋。作为产业链的中间环节,集成商向上对接核心技术提供商,比如算法厂商、芯片厂商,向下对接终端客户和工程实施方。如果要探索新的算法应用,自然离不开产业链的上下游。

如果我们把视角放得宏观一些,会发现当下的AI产业链已经在慢慢走向成熟了。

最典型的体现是连接数。据 IoTAnalysis 研究数据, 2020年全球AIoT连接数达到117亿, 首次超过非物联网连接数——这个数据在2010年是8亿次,增长近15倍,而每一次连接,背后都有数次AI运算。

15倍速的增长,背后依靠的是数据和算力的循环增强,这些产业基础设施的完善让AI的梦想有了照进现实的条件。

阅读剩余部分

相关阅读 >>

chatgpt带火AI芯片 英伟达:都来找我们调货 需求特别大

外媒:马斯克幻想xAI打败openAI,只靠11名研究

马斯克:没人会真暂停开发AI ,呼吁只是为提醒

ibm带来气象数据和AI 以帮助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瑞芯微第六届开发者大会:用芯做好产品 共谋AIot芯生态

迈向可验证的 AI: 形式化方法的五大挑战

亚马逊云科技:安全是构建生成式AI应用不可回避

openAI ceo回应chatgpt作弊担忧:将协助开发检

deepmind又放大招:用AI控制核聚变反应登上《自然》

打造一个AI大模型,需要多少算力?

更多相关阅读请进入《AI》频道 >>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您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评论

管理员已关闭评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