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意味着,与捷安特的合作,不仅不能出错,还必须交付得非常漂亮。
项目进行到最后几天,整个团队的氛围都紧张起来。樊钰几乎将自己钉在项目现场,对每一个新出现的问题,每一处细节,都亲自上阵寻找解决办法。
当检测方案终于在捷安特的生产线上平稳运转后,樊钰和整个团队终于松了一口气,就像刚跑完一场半马,疲惫却又感觉放松。
如今,捷安特项目已经交付两年多,「迁移科技」的产品运行依然稳定。
这次交付让樊钰意识到,产品从实验室落地到工厂,有太多的难点、细节,只有深入市场,了解需求,才能实现技术到产品再到商品的价值闭环。而这次项目经历,加深了团队对场景以及工艺的理解,也为后续产品的优化提供了极其必要的帮助。
创业前,樊钰对生产加工中的工艺问题,理解不深。在跑了大量项目现场、调研,与一线生产员工交流之后,他变得他越来越敬畏市场,敬畏工艺。
每次去工厂出差,樊钰都有两个目的:一是找3D视觉的应用场景;二是了解生产工艺 。
樊钰认为,如果一家公司只关注走量,而不关注如何做深做透场景和工艺,那么这家公司一定是短视的。“赛道里有些公司的烂尾项目非常多,他们相当于在透支整个3D视觉行业的信任度。我们一直保持着100%的交付。”
樊钰对工艺的重视,也传递给了销售与方案团队。
“我们从2020年底开始,要求所有的销售跟方案同事,都必须深入一线去了解行业工艺。“现在这些同事在一些特殊的行业,可以跟客户聊一些工艺的细节,甚至能够给客户做一些工艺方面的指导。”
捷安特的案例,给了「迁移科技 」很大的背书,后续其又拿到了多家世界500强企业的项目。“有了核心技术能力和产品,以及销售能力,再有比较小的商务能力,其实就能够让公司运转起来。”樊钰对雷峰网(公众号:雷峰网)说。
前两年,「迁移科技 」做了不少以树立行业标杆为目的的工作站,其根本目的是搭建一个“梯子”,让合作伙伴去摘“果子”。打出名气之后 ,「迁移科技」聚焦于3D视觉,而将此前的集成业务“送”给集成商合作伙伴。
以3D相机+软件作为核心定位,「迁移科技」构建了一个从机械臂本体到集成应用的智能化平台,出货模式也以“相机硬件+标准化软件”进行产品交付。
3D视觉赛道尚未一家独大,细分领域仍有机会
虽然3D视觉赛道出现了类似奥比中光的上市企业,但整个赛道依然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并且硬件行业并不像互联网平台一样存在赢者通吃的现象。
相反,在很多细分领域,年轻的创业公司仍有机会。
这条赛道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3D视觉技术本身富有挑战性,技术的发展与行业的增长,符合工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工艺理解有难度。
在樊钰看来,想要把握住机会,起点是一方面,企业的“加速度”也很重要,“加速度”就是企业“规模化”的能力。
“在3D视觉领域,怎样才更符合规模化,这是非常值得深入思考的。我们会把所有的事情拆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规模化要素,另一部分是非规模化要素,要做的就是让规模化要素占比更高。”
樊钰认为,赛道玩家能够不依赖融资实现盈利,是衡量一个行业成熟的标志。
“从行业客观规律来讲,3D视觉行业距离普遍盈利,可能还得几年的时间。”
同时,樊钰认为,伴随着一些2D巨头的入局,未来两年内,整个3D视觉行业将进入一轮洗牌期。
那些只具备硬件能力,没有软件算法能力的公司,以及一些山寨公司“会很惨”。但从好的一面看,这些留下来的公司,将会推着整个行业的商业模式走向一个更健康的发展方向。
不一样的《团队管理经》
樊钰是一位特别的创业者:没有大公司的工作经验;招聘的员工中很多是90后或00后;公司内部倡导坦诚沟通,甚至鼓励建设性的冲突……
樊钰的管理很灵活,在打造公司的时候,他可以不受之前工作习惯的束缚,自由地向全球领先的大公司取经。
比如,向字节学习坦诚清晰,追求卓越,不设边界;向网飞学习自由与责任工作法,提升人才密度;向华为学习铁三角工作法。
目前,3D视觉领域,场景与算法通吃的人才还十分稀缺,主要原因在于做算法研究的人大都比较年轻,缺乏在生产一线的经验。
面对这一短期内无法改变的人才缺口现实,樊钰在人才聘用上,看重一个人的底层能力甚于经验技能,信任“ASK模型”,即才能(Ability)、技能(Skill)、知识(Knowledge)。
“Ability是难以培养的,Skill是通过两三个月的培训就能获得的。一个具备底层逻辑思维能力的人,更能胜任前沿技术类创业公司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公司氛围上,樊钰希望打造出一个坦诚沟通,追求效率的团队。在他看来,一个不怕内部冲突,能够让问题暴露的团队,才能避免走上弯路。
从这些年的创业经历中,樊钰总结出了几条经验:
1、公司是一个组织,最底层的是文化氛围,公司氛围最早的来源是创始团队,要对创始团队要求高一些;
2、公司要形成比较强的战斗力、创新力,需要做严格的招聘与选拔,迁移招人的标准非常高,每一个员工,我都要亲自面试;
3、要做战略共创,然后解码,再去执行。共创出来的战略可能是一个更好的战略,也是更容易被中层执行的战略;
4、创业公司人力、精力、财力有限,不同的人或观点都有其可信度,因此所有决策要能够量化,最终的决策要做可信度加权。
“如果将前后两次创业进行对比,最大的改变是更加成熟,更加敬畏市场,更加注重MVP。”樊钰说。
关于创业,樊钰最近又有了新的思考。
“许多公司计划制定得很详细、很科学,但执行起来就变味了。原因还是基本功不踏实,比如一个流程制定得很好,A+B+C+D,但如果每一部分都打了折扣,最终的结果就是面目全非。”
其中,一篇写美团王兴苦练基本功的文章给樊钰很大启发。文中提到,于一家公司而言,每一次开会讨论和每一次文档记录,都是基本功。比如,每次开会,会议的主题、与会人员、讨论时间、会议纪要、执行等等,都要标准化,事后复盘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进而解决问题。
工作之余,樊钰总会忙里抽闲,读一些书。
在不同的创业阶段,书的类别也各不相同。
创业初期,他读到了《乔布斯传》,沃兹尼亚克那句“未来我们回忆往事的时候,可以说自己创办了一家伟大的公司”让他心潮澎湃。
产品阶段,他读到了《从零到一》,学习到创业公司要选择一个利基市场,找到突破口,然后“大力出奇迹”;学习如何做产品差异化竞争。
后来,樊钰开始读企业管理,像《不拘一格:网飞的自由与责任工作法》,首先要提高人才密度,而后通过给团队提供更多上下文,以及尽可能减少管控,来激发团队创造力。
商业化阶段,樊钰推崇《华为铁三角工作法》,学到了企业要以效率为前提、客户为中心,将销售、方案、交付三个角色真正的凝聚起来。
“创业有一个非常令人兴奋的事情,就是可以让读过的书,真正学以致用。”樊钰说道。
本篇为3D视觉系列第三篇,感兴趣的读者欢迎添加作者微信MOON_ERS,分享你的企业故事和行业洞察。
相关阅读 >>
《高级战争1+2 re-boot camp》宣布延期至2022年春季发售
更多相关阅读请进入《新闻资讯》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