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雷锋网,原文链接:https://www.leiphone.com/category/hulianwangyiliao/0NjH8YW6E8D1nL44.html,侵删。
杨威一直对自己遇到的一位病人印象深刻。
这位病人身患“胃病”长达半年,多番治疗却不见好转。由于身处医疗资源较差的内蒙古草原,许多诊断、治疗项目在基层医院无法进行。
直到偶然在网上刷到一则科普视频,这位病人发现自己的症状与视频中介绍的情况十分相似,于是联系到视频的创作者——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的医生杨威,向他咨询自己的病情。
通过患者描述的症状,杨威猜测他患有冠心病劳力型心绞痛,并强烈建议患者前往上级医院做冠脉造影。最终,患者在检查中发现冠状动脉前降支非常狭窄,进行心脏支架介入手术后症状终于缓解。
一个“普通”的胃病,元凶竟然是心脏疾病。在基层,这个诊断结论或许是不可想象的。但如果误诊,一个普通的生命就此逝去。
不久前的京东健康“年度医生盛典”活动上,杨威讲起了这段特殊的诊疗经历。入驻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以来,杨威在线上接诊了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他与这位来自内蒙古的病人的故事只是无数个网络求诊病人的经历缩影。
站在自己的角度,医生何尝不希望能与自己的患者保持密切的联系?
自从疾病出现的那一刻起,医生与患者就成了同一战壕的战友,医患沟通也成为这场对抗疾病战役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显然,京东健康察觉到了医生们的需求,它是少数从医生从业者的角度出发,考虑互联网医疗工具“功能性”的企业之一。
目前,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已入驻超4.5万位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职称的医生,日均在线问诊咨询量超19万,2022年问诊量过亿。
在2022年疫情集中爆发、医疗资源最紧张的时期,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最高单日问诊量超114万次,医生们以互联网为媒介,为无数受疾病困扰的患者们提供问诊咨询、诊后管理、科普教育等服务。
当疫情的阴霾散去,互联网医疗平台还能为医生与这个行业提供怎样的帮助?
在今年的“年度医生盛典”活动现场,京东健康展示了专为医生打造的云诊室,以及针对医生的核心需求提供覆盖全职业周期、医教研全场景的解决方案。
从诊疗、患者管理再到个人科研工作、个人成长··· ···如京东健康CEO金恩林所说,“(京东健康)和主流医疗服务体系的合作要提供增量价值,要有计划、集中力量去做有价值的事情。”
京东健康正在用技术底座来承托、实现、放大医生的职业理想。
01 站在医患桥梁的中间点,实现资源扩容
我国医疗服务体系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居民“看病难、看病贵”,其根源在于着医疗卫生资源在不同区域的配置失衡。
直到在线诊疗平台的搭建打通了横亘在医生与患者之间的这道壁垒,医生的服务半径从小小一间诊室扩展到所有网络覆盖之处。
杨威遇到的事情不是孤例。
很多时候,医患关系之间缺乏的是一个中间的媒介和沟通桥梁。所以,这也是京东健康推出智能辅助诊疗平台的原因。
在医疗行业内部,不同科室、不同方向的医生有着自己专攻的领域,彼此之间的门槛也难以逾越。对医生来说,为符合自己研究方向的患者提供治疗,对个人成长大有裨益,但合适的病例却并非随处可遇。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主任医师倪晓光坦言,在互联网医院能够精准、高效地服务患者。
“在大医院工作的医生往往擅长一类疾病或者一种疾病,专科程度非常高,可以把这件事情做到极致。但是这一类患者的数目却可能并不多,通过互联网参与可以高效精准地服务患者,一方面可以真真切切帮助患者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自己业务能力的提升和科研产出。”
在线上看病,在一定程度上也保护了患者隐私与尊严。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田龙也在活动中分享举例,“互联网诊疗的出现为男科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契机,那些对患者来说难以启齿的问题,可以更加便捷地通过网络渠道向专家咨询。”
对于在中小型医院工作的医生来说,线上诊疗渠道的意义则更为重要。中小型医院的患者资源往往不及大型知名医院丰富,医生们通过网络可以寻找到更多自己感兴趣的病种,深入钻研。
除搭建线上诊疗渠道以外,智能辅助诊疗平台还为医生提供覆盖诊前、诊中、诊后、康复全流程的帮助,通过智能分诊、辅助问诊、智能病历、智能质控、智能随访、病程管理的等诸多功能,帮助医生提升诊疗效率和诊疗质量。
分诊环节中,京东健康通过大规模医疗语言模型,对患者的病情描述进行精准识别,在一百余个科室上实现超过99%的分诊准确率;问诊过程中,则利用了大规模生成式对话模型提取患者对话中的有效信息,辅助医生生成问诊对话与诊断决策的依据,使医生回复效率提升了50%。
长达三年的疫情常态化防控中,该平台为工作最繁忙的发热门诊医生减少了超过80%的重复工作。
在全科辅助诊断技术的基础上,京东健康还对部分科室进行了专科化技术突破。
业内的一个共识是,皮肤科是最适合在线问诊的科室之一,医生通过患者病历资料或高清照片即可对患者的病情做出判断。据京东健康数据显示,其皮肤科问诊量位居科室前列。
因此,京东健康将皮肤科作为专科化技术突破的重点之一,利用100万份皮损图片与50余万份医患对话数据训练人工智能模型,对图片中的皮肤细节症状进行有效识别,结合图像信息和患者病情描述帮助医生在问诊过程中精细化诊断。
据京东健康公布的数据,这一技术目前在98种皮肤疾病上TOP5诊断准确率达到95%,治疗方案一致率超过80%。
京东健康还尝试对皮肤疾病的病程演化进行建模,利用内容生成技术AIGC将病程发展直观地展示给患者,从而提升用户对治疗方案的依从度。
目前,京东健康研发的皮肤智能辅诊系统帮助皮肤科医生将平均回复时长从1.6分钟降低到了0.8分钟。一份数据显示,一位在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上执业的皮肤科医生,已经累计服务患者超过10万名,患者覆盖34个省级行政区、1000多个县市地区。
此外,京东健康还打造了数字疗法平台,基于AI、IoT、大数据等技术,在皮肤疾病、睡眠障碍、心理健康等疾病领域帮助医生探索智能化的疾病管理方案。
一言以蔽之,京东健康在诊疗环节所做的,通过AI、互联网的技术能力,提高医生供给侧的效能,进而造福于患者。这些工作做在了后端,做在了医患不易感知的环节中。但对于入驻在京东健康的医生而言,这都是一个“长期主义”、认可平台的有益尝试。
02 被诊后管理困住的医生
对患者来说,完成诊断与治疗并非看病流程的终点,许多疾病往往需要长期的复诊、康复等后续诊疗。不过,让患者在医生视线之外做到谨遵医嘱却不是一件容易事,诊后环节的一个小疏忽或许就会让医生的工作前功尽弃。
相关阅读 >>
苹果庆祝美国国家公园日:每笔 apple pay 购买捐赠 10 美元
宝马金融客服电话大全已更新2023(实时/更新中)美图2022年业绩:总收入20.85亿元 同比增长25.2
更多相关阅读请进入《新闻资讯》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