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司法审判中应扮演什么角色?最高法发文明确!


本文摘自飞象网,原文链接:http://www.cctime.com/html/2023-3-30/1647335.htm,侵删。

近期,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声势浩大、迭代迅猛,引起广泛关注。

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3.250, 0.02, 0.62%),人工智能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方式。随着这项新技术在社会治理领域的应用愈发广泛,其在司法领域的应用也渐趋普遍,由此衍生出的关于新机遇和新挑战的讨论方兴未艾。

人工智能不能代替法官裁判

今年1月30日,哥伦比亚一名法官借助ChatGPT作出了一份关于自闭症患者免于支付治疗费用而获得医疗服务的法庭裁决。有人称该案为“全球AI审判第一案”。

3月15日,GPT-4上线,作为新一代人工智能产品,其已经具备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能力。

人工智能替代人类的担忧再起:照此速度发展下去,中国法院未来会不会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判案?

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人民法院法官助理徐燕看来,就人工智能的技术现状和固有局限性以及法律审判的复杂性而言,ChatGPT还无法成为“真正的法官”。普通民众的心声是,人类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应该交给有情感的人类来守护,而不应交给一个冰冷的“按钮”。人工智能无法替代法官,也不应替代法官。

徐燕认为,关于人工智能在司法审判中的作用,在上述哥伦比亚法院判决书中有明确表示:“在判决中加入这些人工智能应用的生成文本,其目的绝不是取代法官的裁决,我们真正追求的是在对人工智能提供的信息进行确认后,减少起草判决书的时间。”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国际合作局副局长何帆表示:“在中国法院,人工智能可以辅助法官办案,但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代替法官裁判。”

“过去,社会上确实存在一些担忧,认为法院办案负担那么重,技术发展那么快,未来会不会有‘机器法官’,‘机器裁判’会不会有碍公平正义的实现。”何帆指出,去年12月,最高法印发《关于规范和加强人工智能司法应用的意见》,开创性提出人工智能司法应用的五个基本原则,其中之一是“辅助审判原则”。

《关于规范和加强人工智能司法应用的意见》明确,坚持对审判工作的辅助性定位和用户自主决策权,无论技术发展到何种水平,人工智能都不得代替法官裁判,人工智能辅助结果仅可作为审判工作或审判监督管理的参考,确保司法裁判始终由审判人员作出,裁判职权始终由审判组织行使,司法责任最终由裁判者承担。各类用户有权选择是否利用司法人工智能提供的辅助,有权随时退出与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的交互。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司法裁判始终由审判人员作出,裁判职权始终由审判组织行使,司法责任最终由裁判者承担’。换言之,无论是‘疑难杂症’,还是简单案件,最终决定判多少年、赔多少钱的都应当是人类法官。”何帆说。

作为辅助性而非替代性工具

阅读剩余部分

相关阅读 >>

对话李国杰:突破麦肯锡和图灵的框框,人工智能要解决大问题丨gair 2021

智行旅行客服电话大全已更新2023(已更新中/更新)百度智能云相关“文心一言”应用产品发布会取消

百度q4扭亏为盈,智能云、自动驾驶收入成增长新故事

惠民贷客服电话大全已更新2023(实时/更新中)百度智能云相关“文心一言”应用产品发布会取消

花都区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十四五”发展规划出炉

蔚来失窃,只是智能汽车的冰山一角

三星公布标准化5g ntn技术 支持智能手机与卫星

快付刷pos机客服电话2023已更新百度智能云相关“文心一言”应用产品发布会取消

第三代oura智能戒指带来了新的功能和健康传感器

讲述智能时代魅力

更多相关阅读请进入《人工智能》频道 >>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您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评论

管理员已关闭评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