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与年轻人交谈时,发现他们对附近发生的事情很模糊,说不清楚自己所处的小世界是怎样的。他建议:“大家一定要对自己生活的小世界发生兴趣,有意识地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的生活讲出来,做一个独立的叙述——也不用分析,就是叙述。”这也是他给出的一种训练方法。
不仅在本书中,在其他场合,如接受媒体访谈、参加文化类论坛时,项飙也强调要“重构附近”,人们要回到真实的社交,停下来与身边的人交流,了解差异。他提出“最初500米”,号召大家重新观察第一个把我们和世界联系在一起的500米。他说,寻找“最初500米”并不会让我们的生活更愉快,相反,由此开始的交流可能会让人紧张,但这对锻炼我们的社会大脑、对心智健康是有意义的。
他直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没有半点含糊、绝无弯弯绕。他注重“做”:“任何东西都是靠做出来的,不做的话什么都没有。”“今天不做,今天不犯错误,就不知道明天能干到什么程度,唯一的办法就是去做。”
在书中,他谈到牛津大学对他的影响:“在写作和聊天的过程中,如果用大词,会被认为是一件粗俗的事,没品味,有水平的人应该用很小的词讲很深刻的道理。”“他们认为最高层次的学术其实是说大白话,尽量不要有专业术语,用的概念听起来也很简单,比如以赛亚·伯林的‘两种自由’,这哪里像概念?”
这本书的文字是口语化的,就像吴琦在《前言》中所说,“尽可能保持对话的原貌,尊重聊天原本的语感和流向”,但这并不意味着阅读此书是没有门槛的、是轻松的。书中大量内容是对事物对社会的思考及其展现出来的思考的方法,读起来有一些烧脑。烧脑了,也不一定就能真正理解,但只要读者积极调动了思维,能够有所启发,花在阅读上的时间便也值得。
也许你有兴趣读这本书?那么,请让我以本书中项飙的一句话作为结尾:“我们读书,理解人类社会的规律,都一定要和自己这个人发生关系。”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徐冠英
相关阅读 >>
更多相关阅读请进入《新闻资讯》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