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交汇点新闻,原文链接:https://mini.eastday.com/mobile/230701142300168996839.html,侵删。
《把自己作为方法》是项飙与吴琦的谈话,确切地说是吴琦问、项飙答。吴琦是刊物主编、前媒体人,项飙是知名人类学家。
去年,我读到谷雨实验室发表的《跟项飙坐火车去上班》,对这位知名学者有所了解,也对人类学产生了一些兴趣。我随即在网上搜索项飙与许知远对话的《十三邀》节目,认认真真看了一期长视频,“认识”了一位率真的学者。这个视频点击量很高,据说很多人看了节目,听了项飙的言谈,知道并迅速爱上了人类学,认为这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
《把自己作为方法》是项飙与吴琦在北京、牛津、温州等地多次谈话的成果。谈话次数不多,但前后历时3年;涉及很多话题,包括青年焦虑、个人危机、全球化与逆全球化、距离感与直接性等等;所谈内容,有一些是项飙的个人经历、经验,更多的是思考,作为一名对社会充满好奇、敏锐的人类学家的思考。
在书里,我再次看到项飙的率真,他主动谈到自己的学术局限性,认为自己在理论储备上是欠缺的。他说:“理解世界必须要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今天的一个问题就是知识分子不接地气,不能从非常具体的生存状态出发讲事情,讲的东西都比较无机、缥缈。”
相关阅读 >>
华硕灵耀14 水墨蓝即将登场:搭载12代英特尔酷睿处理器高颜高配
有望打破我国一箭多星记录:长征八号遥二火箭将择机发射22颗卫星
三星正开发 ddr6-12800 内存,gddr7 显存规划中
更多相关阅读请进入《新闻资讯》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