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思考会决策,未来船舶宛如机器人


当前第2页 返回上一页

与陆地行驶相比,河道行驶的一大挑战在于水下情况的不可视。一开始,哪怕航道上多了一块石头,或者出现一点垃圾,AI识别系统都有可能蒙圈,往往需要反复航行来收集数据——张江“无人船”在研发时遇到的数据难题,也是智能船舶升级路上的痛点。

AI视觉感知的数据开放其实有着相当大的难度。一是数据采集难,设备安装周期长、成本高,而且数据来源也受限于航线。二是数据采集之后,还要进行大量的清洗分类、标注等工作,会花费大量时间和资金。

为了突破数据受限的瓶颈,由上海交通大学牵头,联合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中国航海学会等机构,共同打造了一个开放、共享的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算法开发的基础性图像数据公共平台——航运AI数据平台,将支持AI算法开发企业和人才发展,打造AI产业生态圈。同时,各方还将通过平台积极推动相关企业参与国内外规则与标准的制定。

作为参与方之一,迈润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兵华表示,船舶要真正实现自主驾驶,在识别上就要做到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视觉识别在车端其实已做到了99.99%的识别率,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融合电子海图、视觉感知等更多技术,我们也能做到这一比例”。

在智能船舶领域,迈润智能研发出可视化靠泊安全辅助系统、航行安全辅助系统、两舱监控系统、驾控台增视系统、异常目标监控和船岸互通等产品,可以提供360度的船舶周边态势智能感知,并向船员发出危险信号预警,为复杂环境和狭窄航道航行的船舶提供支持。

技术升级,不仅限于无人驾驶

论坛现场,由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牵头编制的《智能船舶发展白皮书》对外发布。这份白皮书从船舶决策和控制能力的角度出发,将船舶智能化水平分为5个等级,明确了人和系统在控制、监视、失效应对方面的协同关系和监管地点。L1至L5分别为辅助决策、部分自主、有条件自主、高度自主和完全自主。

“智慧船舶也不能仅仅盯着无人驾驶,而是要在船舶航行、管理、维护、载运和作业等方面实现智能化运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有生建议,要抓住整个产业链补缺补强的着力点,推动船舶制造业、航运业数字化转型,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

“现有的智能船舶其实都是在传统船舶设计规则和要求的前提下,搭载一些智能化系统,比如智能机舱系统、智能航信系统等。”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严新平看来,目前的船舶智能化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要获取大量数据,建立模型,为今后真正按照机器人系统来设计打下坚实基础。他认为,随着技术的持续迭代,未来船舶的设计规范、结构形态肯定会发生变化,届时船舶就会像是一个机器人,由感知系统、决策系统、控制系统、动力系统组成,真正实现“能思考、会决策、能控制”的应用场景。

返回前面的内容

相关阅读 >>

自96版本开始 网页应用可在edge中使用protocol handlers

intel披露顶级加速卡:自带472mb一二级缓存

微软修复存在两年多的azure cosmos数据库漏洞

苹果股价收涨近7% 巴菲特一天入账98亿美元

打造新媒体爆款 传递力量“撑广州”

“查找”app 中 airtag 电池电量显示已被苹果移除

《铁拳8》还会登陆pc steam和xbox series x|s

富士康和立讯精密可能仍在苹果汽车代工商候选名单中

千米地下识油层 我国首条“璇玑”系统“智造链”建成投产

hcl technologies与ibm合作开发电信网络解决方案

更多相关阅读请进入《新闻资讯》频道 >>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您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评论

管理员已关闭评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