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笼、箩筐、筲箕……
6旬老人淘宝店卖竹编,1年销售竟达200万。
在遂宁市射洪县德盛下街,60岁的任祖国经营竹编生意已经超过30年,眼看着生意“越来越没有搞头”。
2015年5月,从成都回来的儿媳张艳注册了一家淘宝店,三个月后,订单接踵而来。
成德盛下街是一条老街,任祖国在这里经营着竹编销售。
平日里,任祖国负责打理门市生意,儿子任东和儿媳张燕除了照看门市,主要负责网店生意。
2017年,他们的淘宝店,销售额达到200万元。
网店专销传统竹编一年卖了200万每到下午,任东和张燕就开始忙起来,打单、包装、发货⋯⋯
任东说,冬天是销售竹编的淡季,但平均每天也有30多单。
在成德盛下街的门市里,张燕打出来的单子,主要发往上海、北京、重庆等大城市。
而卖的东西,有蒸笼、箩筐、提篮、筲箕、背篼,无一例外,都是一些传统的生活用品。
据任东了解,这些东西,除了一些餐馆需要,更多的是走进了城市家庭的生活。
任祖国介绍,射洪的蒸笼做得特别好,都是用一整根竹子烧熟后箍制而成,箩筐和提篮也做得很有特色,而根据网上销售情况来看,恰恰是这三样卖得最好。
在任祖国的门市里,“至少有1000多种竹编”,任祖国说,紧蒸笼就有好几十种,从小到直径10公分,大到直径1米以上,根据客户需要,生产了各种型号的蒸笼。
因为竹编堆放很占地方,任祖国在成德盛下街的一共租了7个门市。
但2017年,任祖国经营的门市,比起网店差远了。
张燕说,网店销售大概要占整个销售额的70%,2017年,网店销售大概有200万元。
关于具体销售了多少,张燕没有仔细算,但一年下来,快递费就是30多万元,负责发货的任东说,在销售为旺季的6、7、8月,快递费都是10多万,平时每个月2万元以上。
卖了30年竹编“这是生意最好的时候”任祖国说,他卖了30年竹编了,还没结婚的时候,就在德盛下街开门市卖竹编,那时候很多村民把编好的竹编卖给他,他再零售、批发出去,生意好的时候,附近的三台、蓬溪等县都要到他这里来批发。
“以前都是以农具、生活用具为主”,任祖国说,近些年来,生意渐渐地就不好做了,“很多东西被工业品替代了”,任祖国发现,篾编的农具逐渐没有了市场,“生意越来越没有搞头”。
直到2015年开始,在成都工作的儿子儿媳回来后,开始帮忙在网上销售,生意又出现了转机。
随着订单的增加,自己的竹编一下子供不应求。
任祖国说,以前跟自己合作的篾匠本来是越来越少,现在好卖了,他又不得不联系更多的篾匠给自己供货,因此,很多篾匠又开始了“重操旧业”。
射洪县金华镇文峰村村民张世文今年已经66岁了,他1972年就开始做篾匠,帮人做晒席、箩筐、蒸笼等,中途他到上海的工厂又呆了10年。
两年前,任祖国联系上他,他又开始做起了蒸笼。
张世文介绍,儿女本来不让他做了,他每天零零散散做一点,一个月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
张世文说,在他们村子里,原先有一帮人在做蔑活,但现在有些改行了,有些没做了,只有他一个人还在做。
任祖国介绍,现在长期跟他合作的篾匠有20多人,“现在供不应求,以前20元一个的东西,现在直接给他们30元。”任祖国说,卖了30年的竹编,现在是生意最好的时候。
想成立竹编合作社让老手艺传给新人读完大学后,任东和张燕都在成都教育行业里工作,那时候两人收入不高,有了孩子后,便觉得回到家里做点生意。
2012年回家后,任东新开了两个门市,还是卖竹编,但生意并不好,“有时候一天张都不开”。
2015年,孩子上了幼儿园,张燕也决定找点事做,他在门市来守了一个月,但一个月下来,销售的利润只有1900多元,还不除去房租的成本。
家里开网店,任东一开始并不看好。
直到3个月后,他才发现,网店已经超过了实体店日常的销售。
“其实一开始什么都不会,都是边干边学”,张燕介绍,到2017年,家里的网店已经比较成熟,订单来自北京、上海,甚至马来西亚、新加坡都有。
生意正在蒸蒸日上,但任东已经有了担忧,“现在网上销售竞争也很大”,任东说,一方面利润并不高,另一方面是现在找一个篾匠越来越难了,会篾活的大都是一些老人,“一直这样下去,五年以后又要转型”。
任东说,他正在考虑搭建一个竹编合作社,一方面是保证自己的货源充足,另一方面是让射洪的竹编产业得到发展,让这门老手艺能够继续传给新人。
任东说,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还要不断改进工艺,让传统的竹编,具有时尚气息,走进更多城市人的生活。
成都商报客户端记者|杨灵 摄影报道。本文摘自今日头条。
相关阅读 >>
更多相关阅读请进入《淘宝》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