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应对虚拟人物保持警惕”


本文摘自人民资讯,原文链接:https://mini.eastday.com/mobile/220302011109271756066.html,侵删。

本文转自:北京青年报

伴随CG、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真实与虚拟的边界正在消失。虚拟人物已跳脱曾经的“二次元”,频繁地活跃在现实世界的演唱会、秀场、游戏、社交账号中。放眼全球,围绕“虚拟偶像”的热情正日益高涨。但也有业内人士提醒,虚拟人物还存在恐怖谷效应、知识产权、身份认同等问题,人们应当对其“声音”和“光环”保持警惕。

完美偶像初音未来、前沿实验型的DOKU、时尚博主Imma、智能助手COH、行业专家华智冰……这些虚拟人物与真实人物一样,拥有着自己不同的身份和背景,他们可以有自己的社交账号发布日常生活,也可以以全息投影的方式登上娱乐综艺节目,在演唱会上大秀才艺,甚至可以开启实时直播和网友互动。任何一个虚拟人物的背后,都有一个运作的主题,有一个幕后推手,其中包括品牌、零售商、个人创作者、娱乐公司、游戏公司、技术公司等。

2017年开始,虚拟人物合作风潮渐起,汽车、快消、美妆、时尚等行业的合作广泛且逐步深入。相比真人,虚拟人物的优势在于高度可控,并且给人们“有新意”“打破次元”“高科技”等印象。不过,一份《2021全球时尚虚拟人物研究报告》就指出,虚拟人物在有些场景跟真人难以分别,这一情形受到不少质疑。

首先是恐怖谷效应。这是一个关于人类对机器人和非人类物体的感觉的假设,在1970年被日本机器人专家森政弘提出。他认为“机器人与人类的相似程度达到一个特定程度的时候,人类对它们的反应便会突然变得极其负面和反感,哪怕机器人与人类只有一点点的差别,都会显得非常显眼刺目,从而产生僵硬恐怖的感觉,犹如面对行尸走肉”。

第二是知识产权等法律风险。如果虚拟人物在现实生活中拥有原型,可能会出现侵犯个人肖像权的潜在风险。使用虚拟人物进行广告传播还可能被指定为虚假营销,尤其是在美妆等品类。例如虚拟人物推广口红进行试色就曾引起不小的风波。

第三是身份认同。外貌过于真实的虚拟人物让消费者难以区别,长此以往可能会损害人们的情感。例如国外的虚拟博主Lil Miquela出道时曾“隐藏”虚拟人身份,两年后遭遇黑客事件后自曝是虚拟人物,这惹得不少网友恼羞成怒。有些人严重怀疑自己的智商,更多人则难以接受模仿了两年穿搭风格的博主居然是个假人。

此外,因为虚拟人物在各方面人设完美,粉丝群体又相对年轻,不少学者认为会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因为“这样不切实际的‘幻想’在现实中根本无法达到”。

文/本报记者 陈斯

本版部分图片源自品牌官方

相关阅读 >>

《一梦江湖》新手入门怎么玩?0氪玩家必备攻略!

王者:为辅助墨子正名,并非用来恶心队友逆风没用,而是你不会玩

中移采购45355台柜式基站舒适型空调总预算26990万元

数字经济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专家解读)

重庆首个沉浸式金融科普展开幕

索尼ps5pro渲染图长这样:胖了

台积电宣布推出5纳米强化版制程技术n4p

梦幻西游:新区大唐官府一出,极光就开始飙升?

who启动全球新冠疫苗接种战略:年底前为全球各国40%人口接种!

小桔能源cto廖兰新:四年来,300多家桩企加入小

更多相关阅读请进入《新闻资讯》频道 >>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您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评论

管理员已关闭评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