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快乐追剧女孩哈哈,侵删。
这是文章头部
如果说科技是承载人类高速前行的汽车,那么科学就是这辆汽车的引擎和方向盘,由此可见科学对人类的重要性。

可科学并不能自主发展,它毕竟只是一种认识世界的知识系统、一个人类建立起来的复杂系统。我们通常将这种系统构建者称为“科学家”。
近几百年,无数科学家将精力奉献给了科学事业,推动了文明的整体发展。这其中有爱因斯坦和牛顿这样被冠以“伟大”头衔的科学家,同时也有尼古拉·特斯拉这种无论是生前还是身后都争议极大的“电气工程师”。

事实上,虽然许多人认为尼古拉·特斯拉只是个普通的“电气工程师”,但他对人类做出的贡献是难以抹去的,比如对交流电系统这项惠及几百亿人的改进。
根据统计,尼古拉·特斯拉一生中大大小小的发明专利极多,光是有记录的就有一千多项,如果加上那些并没有申请的专利,应该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数字。

无数次的事实证明,聪慧的人通常具有常人难以企及的远见,而从尼古拉·特斯拉的贡献中不难看出,他绝对是一个聪慧到异于常人的人。所以他曾看到过许多普通人无法看到的未来,留下了许多让人瞠目的预言。
1926年,尼古拉·特斯拉预言了智能便携设备的出现。他认为等无线电技术成熟的时候,地球将会变得格外的小,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将变得异常简单,不仅能够瞬间听到对方的声音,还能在瞬间看到对方的模样,而有这种功能的设备非常袖珍,以至于我们能够轻易将它放进口袋。

可能在智能设备泛滥的今天,我们对他这个预言并没有多大的感触,但考虑到那个时代的科技水平和时间,我们不得不叹服尼古拉·特斯拉无与伦比的预见性。
不仅仅是智能设备,尼古拉·特斯拉甚至在1911年就已经开始研究,现在仍然只有在科幻电影中才看到的“反重力飞行器”。

在当时的采访中尼古拉·特斯拉表示,他正研究的飞行器和普通的飞行器有本质上的区别,因为它并没有采用空气动力学原理飞行,而是采取了另一种让人惊叹的方法。
由于传世资料很少,大多数人认为尼古拉·特斯拉并没有将这种飞行器带入现实,但是还是少部分人认为他已经成功了,美国传说中的TR-3B飞行器就是它。

或许到这里你已经对尼古拉·特斯拉开始感兴趣了,但我相信,如果你知道了他的来历,你会对他更加的感兴趣。
相信大家都知道,美国的机密文件是有保密期限的,到了期限之后这些文件就要进行公开,所以各大机构的网站上都会有档案馆,用于收录已经被公开的档案文件。

在FIB官网的档案馆中,近些年公开了一份关于尼古拉·特斯拉文件。原本这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毕竟尼古拉·特斯拉去世后就是FIB处理的后事,所以他们那里有特斯拉的文件并不奇怪,可当人们看到文件中的一段记载时,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
因为在这份名为“NikolaTeslaPart03of03”的文件中提到了尼古拉·特斯拉的身世,并且他的身世让人非常震惊。

文件记载(划线部分):宇宙人曾和特斯拉多次见面,并告诉FBI他来自金星。在1856年的时候,特斯拉被带到了地球,交给了一对夫妇进行扶养。
文件的真实性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它现在仍然可以在FBI的网站上搜索到,但记载内容的真实性我们并不能确定。

不过,如果特斯拉真的不是地球人,而是来自地球的姊妹行星——金星,那么他的一些“奇思妙想”或许就有了非常合理的解释。
而这也带来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金星这颗行星上可能会有生命吗?想要知道问题的答案,我们先要来看看金星的整体环境。

由于金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所以从古至今人类没少对它进行观察。而进入宇宙时代之后,科学家们发现金星各方面数据都和地球非常相似,比如体积是地球的88%,半径只比地球小了300公里等等。
所以单纯的从外表上看的话,金星除了颜色和地球有些不同之外,其他的几乎和地球是一模一样。

为了对金星进一步了解,科学家们向金星发射了探测器。让人没想到的是,由于金星表面恶劣的环境,探测器根本无法正常的工作,甚至只能坚持十几分钟就不得不宣告报废。
而连金属机器都无法坚持十几分钟的环境中,会有生命的存在吗?或许几星期前我们还可以很准确的说:没有。但上个月发表在《自然·天文学》中的一项研究却让答案变得扑朔迷离。

因为英国卡迪夫大学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联合研究小组发现,金星的大气中存在着大量的磷化氢,而磷化氢通常被认为是生命活动的信号之一,这预示着金星可能存在某些厌氧的生命体。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金星只是可能存在厌氧的生命体,并不是肯定存在,因为科学家们不能确定大气中的磷化氢一定是生命活动产生的,即便在金星高温高压的环境下,其他已知能够产生磷化氢的行为可能性很低。

当然了,就算最后证实金星确实存在厌氧生命,这些生命也只可能是很小的微生物,不可能有和人类相似的智慧生命。可如此一来FBI文件中的记载该如何解释呢?这难免让人细思极恐。
这是文章尾部
相关阅读 >>
36氪独家 特斯拉向宁德时代预订45gwh电池,明年销量有望增一倍
特斯拉发布测试版fsd beta 10.5 目前仅面向公司员工
更多相关阅读请进入《特斯拉》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