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科技资料库,侵删。
来源: 科普中国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同性恋人群的包容度和接纳程度正在逐年增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承认自己非异性恋的身份,比如张国荣、蔡康永和金星等。但事实上,我们所看到的同性恋仅仅只是这一群体冰山一角。由于可能遭受歧视和污名化,仅有5%的同性恋者愿意公开他们的性取向。 据统计,在全世界范围内,同性恋及双性恋者约占总人口的2%-4%。而根据中国著名性学家李银河估计,在我国,这一比例约为3%-4%。如果按照中国14亿人口进行估算,目前中国同性恋人群总数或超过四千万。
同性恋究竟是由基因决定的,还是只是个人生活方式的选择?
2019年,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德研究所、哈佛大学和剑桥大学的科学家开展了一项迄今为止参与人数最多的同性性行为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旨在探究基因对同性恋的遗传影响,并试图寻找“同性恋基因”。

研究人员首先分析了超过47万参与者的自我报告,将至少发生过一次同性性行为的人群归为“非异性恋者”,没有发生过同性性行为的人群被归为“异性恋者”,通过比较全基因组范围内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在“非异性恋者”和“异性恋者”两组人群中的分布频率是否有明显差异,研究人员发现了5个与同性性行为显著相关的SNP。其中2个SNP与男同性恋和女同性恋都相关,2个SNP只与男同性恋相关,1个SNP只与女同性恋相关。

那么这是否就说明科学家们找到了“同性恋基因”了呢?并不是
研究人员表示尽管这5个SNP都与同性性行为相关,但它们对于发生同性性行为的影响其实是非常有限的。即使累加这5个SNP的遗传影响,它们对同性性行为的影响还不到1%。而就算把基因组上所有的常见SNP的贡献都考虑进去,这些基因组变异也只能解释8%的同性恋遗传力。

换句话说,如同人类的其他复杂行为一样,“同性恋”受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决定,成千上万具有微小作用的基因变异都参与其中,具有重要决定性影响的"同性恋基因"并不存在,想要利用现有的遗传学结果预测或干预同性恋是完全不可能的。
尽管从进化角度讲,我们目前对同性恋这种非繁衍性行为存在的意义仍旧知之甚少,但人类性行为的多样性作为一个物种的整体多样性的自然组成部分,其存在一定有其合理性。或许,人类存在的意义,真的不只是为了繁衍而已。
相关阅读 >>
苹果 iphone 14 系列 5g 网速提升 38%:信号更好了
微信零钱通客服电话大全已更新2023(实时/更新中)经济下行第一剑,互联网巨头先“斩”曲库
更多相关阅读请进入《新闻资讯》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