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科技学术派,侵删。
实质上,人类感知世界都是人类大脑处理各种生物电信号后的结果,比如人类眼睛收到某一对象发出的可见光后,视觉系统产生具体的生物电信号并立即通过神经系统将其传输到大脑有关部位,经大脑处理后,人类看到该对象。

应当指出,人的大脑并不能分辨这些生物电信号的真实性或虚拟性,也就是说,如果某一精妙系统能用计算机程序为人的大脑完美模拟各种生物电信号的话,那么它便能制造一个虚拟世界,置身其中的人便会以为他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就是现实。
因此,我们有理由怀疑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真的吗?其实现在相当多的人相信宇宙极有可能被一组计算机程序所虚拟。为什么其实这是因为人们对于事物真实性的认知能力有限所致。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科学家们发现了许多有趣而令人困惑的现象。比如宇宙大爆炸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在这一问题上,持这一看法的研究人员指出了四种现象,并且说它们各自引起了人们的疑虑,本文将对这四种现象进行讨论。
实际上,这些都是从量子世界中得到的有力提示:第一,量子世界中的一切物理量不能无限制地被细分,它有一个密不可分的基本单位——普朗克常量如普朗克时(10-43)s,普朗克长(10-35)m,若超出此范围就会使一切物理定律失去含义。

研究人员认为它和计算机程序很类似,比如计算机程序给我们展示的图像实际上是由名为像素的基本单位组成的,若还要对像素进行细分的话,那将是在计算机程序处理之外,而这种运算将被认为毫无意义。
第二种现象为量子中的不确定性与叠加态问题,本文以普通电子为例进行了研究,研究人员发现电子在原子间运动过程中不会有固定轨道,而是以某种几率随机地分布于核外区域中,其多种物理属性都处在奇特的叠加状态中(具体可以参照“薛定谔之猫”),仅当有观测者存在时才能决定其位置与态。

从计算机程序角度来看,一个巨大的程序运行的数据模型是无法想象的,为节省系统算力,人们常用的方法是把所有不必要的细节模糊到必要时具体化。
第三种现象源于电子双缝干涉实验(简称双缝干涉).对于这一实验你一定有所认识,简单地说,这一实验中单个电子能够依据“是否存在观测者”这一条件判断其是否以粒子形式或波形式通过了细缝,更为奇特的是,甚至那些已通过细缝电子也能依据这一条件确定其过去是否以粒子或波形式通过细缝了。

如果我们使用程序去观察这一现象的话,并不觉得有什么稀奇,因为稍微懂一点编程的朋友都会明白,只要使用几个简单的条件语句便能在程序中完成这一功能。 但这只是一种想法而已,并不是现实中的全部。如果把程序当成是一个整体的话,那么它就必须要考虑到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和协调问题了。 同样,程序也是如此,以节省系统算力。
第四个现象是量子纠缠,对两个纠缠态量子来说,无论离得多么远,他们之间总会有某种神秘莫测的关系,只要一方发生改变,另一方也就瞬间发生相应改变。

这样一种怪现象就连爱因斯坦都不能给出一个圆满的诠释,它只能被描述成一种“鬼魅似的超距作用。” 因为在爱因斯坦看来,宇宙中存在着一种类似于计算机内部执行某种指令时的程序运行方式——即所谓的“程序引力场”。这种机制与现实世界完全不同。它不能被直接观察到。 但是,假如宇宙确实是一组计算机程序的话,则这一现象便可由“该程序参考同一物体的两根指针”作出简要说明。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宏观世界和微观以及量子世界之间的关系出发,探讨量子世界是否真的有4种不同的模式,并进一步证明,如果所有的计算机程序都是基于宏观世界而设计出来的,那么它也具有一定的真实性,也就是说,没有一套真正的计算机程序是完全可信的。
应该注意到,支持这一看法的人当中也有不少科学界知名人士,如太空探索技术公司CEO埃隆。 马斯克;还有一些科学家,比如美国国家宇航局的官员;还有一些媒体,如《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等。当然,这些都不是本文所讨论的主题。 马斯克是著名的天体物理学家尼尔; 德格拉斯。 泰森等 所以可以这样说:如果有一天,我们觉得宇宙真的是虚拟的话,就不用觉得太出乎意料了。
好啦,今天就先说到这吧,欢迎您的关注,下次见`
(文章中的部分照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相关阅读 >>
阿里巴巴关联公司投资恒创联众,后者经营范围含计算机系统服务等
支持苹果homekit:领势mx4200系列wifi 6路由器升级
新款 macbook pro 很强,但它的大刘海让人越来越怀念乔布斯了
meta展示透明内存分流技术 让每台服务器内存节省20%-32%
更多相关阅读请进入《新闻资讯》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