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浅语科技,原文链接:https://mini.eastday.com/mobile/220712230003617677119.html,侵删。
“微信非常厉害,什么都能在里面做。”
不久前,马斯克在给推特员工“上课”的时候,再一次表扬了中国的国民级应用,并且暗示Twitter也应该朝这个方向发展。
言犹在耳,最新的消息是,马斯克又决定不收购Twitter了。
不过,硅谷钢铁侠对“微信”的执念,其实早已经是硅谷巨头的一个“新共识”——必须打造一个像“微信”那样的“超级应用”(SuperApp)。
从今年3月份开始,“超级应用”已经被一众硅谷大佬和媒体捧为热词。不仅言语热切,硅谷公司也早已在行动上,向中国互联网大厂看齐:Facebook做起了约会、招聘;Snap在应用里加入了“小程序”;Uber不满足于外卖,甚至像美团一样,开始一小时“送药”。
一切都表明,硅谷互联网公司正在抛弃过去“专一”的标签,并且开始迅速“无序扩张”。
问题是,中国的“国民应用”已经发展了十多年,为什么硅谷现在才开始山寨自己的“超级应用”?
硅谷的“无尽战争”
曾经,硅谷巨头之间泾渭分明,搜索就找谷歌、社交就找脸书、中视频看YouTube、长视频找Netflix。即便配合集团业务,团队有时也会玩些“跨界”,例如谷歌尝试推出又砍掉了好几个社交应用,微软的Bing也很难在谷歌面前有太大建树。
“深挖洞”曾经是硅谷巨头引以为豪的一点,至少在几年前,美国互联网公司对于微信这样的“大杂烩”型应用,还是一副“看不懂”的样子。
以Facebook为例,在进入“元宇宙”这个恢宏的“大坑”之前,即便扎克伯格敞开了发展,收购了Instgram、WhatsApp两大应用,但并未将其融合到Facebook应用之中,反而是让二者继续独立发展。
Meta曾经倾向于让App独立发展|OutsourceITToday
更有甚者,Facebook甚至将信息功能单拎出来,推出了Messenger应用(不过是因为这样数据更好看),而不是将旗下应用一股脑放到一个应用之中。
谷歌更是以全家桶著称,邮箱、搜索引擎、AI、相册、网盘、社交等应用能铺满几个屏。
对于当时的硅谷巨头来说,做一个臃肿的应用,反而不如打造一个围绕核心业务的“应用矩阵”。
但最近两年,事情起了变化,巨头们开始缓慢但是坚定地向护城河业务外伸手。
同样是Facebook,一边更名Meta押注元宇宙,一边在近几年连续推出游戏、招聘、约会和播客等新业务。
出行巨头Uber,近几年“外卖”UberEats业务逐渐走上正轨之外,又开始和连锁药店合作,开展一小时“送药”的服务。此景似曾相识,因为国内的美团,以及老对手饿了么,都曾经在最近两年推出过“送万物”的即时速递业务。同时,Uber还试图在英国推出火车、机票订票业务,彻底吃下“出行”赛道。
曾经屡次拒绝扎克伯格收购的Snap创始人,EvanSpiegel是最近最给马斯克“微信论”捧场的大佬之一。不过相比于马斯克嘴上说说,Snap是实打实学起了微信的“平台战略”,开始在Snap应用中引入“小程序”的概念。用户现在在Snap应用中,不仅可以社交,还可以玩一些轻量级的小游戏,以及预订电影票等。
三个原因,叠加上近两年的新冠疫情的催化,让硅谷巨头不得不向“超级应用”转向。
-“流量红海”
几年前,王兴曾经预言了“互联网下半场”的概念,指出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流量和人口红利将逐渐消失。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美国。
根据Pew数据,美国只有7%的人不使用互联网,且集中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而在移动互联网人群,2021年,人们平均手机使用时长已经达到190分钟,即3小时10分钟,仅次于中国网民。
TikTok在欧美的成功,令昔日的社交媒体巨头心惊|Wired
虽然疫情对手机使用时长有继续助推,但显然增长已经放缓,也不可能没有上限。这也意味,各大公司开始进入存量之战的零和游戏阶段。
TikTok在被当时总统特朗普种种“限制”之下,其使用时长先后超过Facebook和YouTube,令昔日的社交和视频巨头心惊,后者不得不快速“山寨”出Reels、YouTubeShorts等应用来应战。因为巨头们清楚,TikTok延长的每一分钟,代价都是自己旗下应用缩短的一分钟。
-收紧的广告
Facebook和谷歌,虽然被认为是社交和搜索巨头,但从收入上来说,他们和剩下的互联网公司一样,都是非常搞笑的广告公司——其商业模式本质上是根据掌握的用户数据,对其进行精准的广告推送。
但近两年,以苹果为代表的硬件和系统平台,以及政府监管都开始快速收紧个人数据使用方面的政策,这对以广告为生的互联网公司来说简直是灾难。
苹果近两年在系统层面对用户数据保护层层加码|Apple
Meta曾经公开表示,苹果应用透明追踪AppTrackingTransparency技术,将让集团在2022年损失约100亿美元的收入;谷歌表示,将在2024年开始“抄苹果作业”。
毕竟,在人家的平台上,只能按照别人规则来做,被“割”却毫无办法。对应的方案是,尽量让用户停留在自己的平台上,因为在自己平台收集用户数据,苹果无权干涉。Meta等公司都已经开始着手打造基于自己平台数据的广告系统,实现营收“闭环”。
实现这个目标的方法是,一方面在平台上增加更多内容,从图文到视频,再到约会、招聘甚至购物,无所不包,尽可能让用户在自己平台上完成所有事,而不用挑出,彻底“掏空”用户。
如果说之前巨头之间是“流量”和“时长”之战,现在他们想打造的“超级应用”的战争,则是实打实的“收入之战”。
-移动支付崛起
曾经令欧美人们惊奇的中国的“扫码支付”,现在早已经是知名App的标配,虽然晚了几年,但是移动支付大潮早已席卷美利坚和欧罗巴。
根据InsiderIntelligence数据,2021年美国消费者40%的购买行为是在移动设备上完成的,而在十年前,这个数字仅是7%。
BNPL为年轻一代提供更快速的支付方式|PayPal
最具代表性的可能是“先买后付”(BNPLBuyNowPayLater)这个和“花呗”非常像的产品,近两年流行于欧美90后群体,先后捧出了数头独角兽公司。这个业务是如此诱人,以至于连苹果都开始在今年的WWDC上公布,正式推出苹果版的“BNPL”业务。继信用卡业务之后,苹果在支付的路上走的越来越远。
正如当年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O2O和网约车大战,普及了移动支付,打通了移动互联网的商业闭环,为拼多多以及其后一切移动互联网公司提供了坚实的土壤。移动支付在欧美的逐渐成熟,毫无疑问会让更多行业的“移动商业化”进程大大缩短。
而对于“超级应用”来说,移动支付的成熟,意味着让用户在自己的“围墙花园”内直接剁手,绝对是一个最佳选项——如果能直接将自己的流量变现,何必还需要卖给外人?
纵观互联网发展史,从最开始的门户网站,人们需要的是“大而全”的“一站式”功能服务;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个个独立的App将互联网割裂,建立起自己的垂直的“围墙花园”;再到现在,为了让用户能安心的呆在自己的“花园里”,巨头们不得不在花园里建立各种建筑,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
值得玩味的是,中美互联网巨头在近两年走向了不同的“分叉路口”,国内巨头在监管的“敲击下”,在投资和业务扩展方面屡屡碰壁后,逐渐开始聚焦收回到自己的核心业务。而在面对同样的压力下,硅谷巨头反而选择了当年中国友商的“无序扩张”路径。
在面对时代转换的局势下,双方给出的答案,只能是现下的最优解。应用到底能不能“超级”起来,既要看公司努力,更多可能还要看历史进程。
责任编辑:上方文Q文章纠错
话题标签:微信硅谷WhatsApp
相关阅读 >>
朋友圈能发 9 张以上图片了,微信 ios 版 8.0.18 正式版新内容
更多相关阅读请进入《微信》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