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卜夫:创业者要在乱局中成事


本文摘自雷锋网,原文链接:https://www.leiphone.com/category/robot/cilAQNvy6kpk6dLn.html,侵删。

拜访易视智瞳创始人黄卜夫,是在暴雨刚过的5月份,这使得他办公室墙上的那幅挂历,显得格外应景。

挂历上是一首诗,“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不惊。”这首诗取了宋诗人汪藻《春日》的前半部分,题字的则是如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院士,徐扬生也是黄卜夫博士期间的导师。

黄卜夫:创业者要在乱局中成事

在众多受教于徐教授门下,而后出来创业的学生中,黄卜夫是其中一个,但与其他同门师兄弟相比,黄卜夫又有一点不同。

他整个的人生基底与创业动机,可以用一个词形容,“饥渴感”。

这个词若放在寻常创业者身上,或许稍带修饰的成份,但“饥渴感”在黄卜夫这,是写实的。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

黄卜夫的父母,与数以千万城市知识青年一样,在国家“广阔天地里大有作为”的号召下,加入了浩浩荡荡的上山下乡运动。

徐扬生教授曾在一篇回忆的文章中写道:“现在想起来,我人生做的第一个工程,不是机器人,而是下乡时做的厕所。”

黄卜夫就出生在这样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年代的末尾。

如果以黄卜夫到小学四年级的整段童年时光划出两条分界线,可以清晰的看到一个山谷,两边高耸,至于他的童年,则是随着那个时代的一段塌方。

从第一条分界线开始,黄卜夫的人生不可把握的歪斜了。

一家人在农村日子过得无比艰难,饱一顿饥一顿是家常便饭。

但对黄卜夫来说,比饥饿更让他难受的,是当初面对差一点就要无书可读时的恐惧。因为他知道,想要改变命运,只有读书一条出路。

升读小学那一年的夏天,之前一起玩耍的伙伴都由父母陪着,在商店置办崭新的文具,而他却因为户口等原因,被当地一所接着一所的学校,拒之门外。

那个炎热的暑天,父母急得拉着他四处求人想办法,其中曲折不足为外人道。当一家菜市场旁边的小学终于同意接收他时,一家人几乎喜极而泣。

因为知道家里条件不好,学习的机会又这样来之不易,所以黄卜夫在念书这件事上,极其卖力。

然而他的内心又是矛盾的,他对这家肯接收自己的小学,心里说不出的感激,同时又“无形中憋着一股劲”,无时无刻不想着赶紧逃离这里。

学校靠近菜市场,当时许多同学的父母,都是菜市场里的摊主。菜场的环境,很容易想象,潮湿、嘈杂、混乱,一到夏天,苍蝇就成群结队的与泥土、蔬菜黏在一起。

这段时光,带给黄卜夫很深的触动,“这些为我整个的成长经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石——饥渴感。”

黄卜夫的父母,显然是当时环境中,最不肯放弃学习的那类知青。

个人努力加上时代风向逐渐转变,到黄卜夫小学四年级时,黄家的整个生活状况开始出现了好转。到90年代初,黄家的经济状况已经处于社会中上游。

黄卜夫彻底告别了饥饿,然而当初心中被烙下的那份“饥渴感”,就像一粒种子,已经生根发芽,变得牢固。

汲取知识,离开广东省,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黄卜夫不停地想着。

选择大学时,他固执地坚持着自己立下的三个标准:一是一定要离开自己的家乡广东省,二要选择一个漂亮的城市,三要用更前沿的知识武装自己,实现自我价值。

三个标准指向了离家千里的杭州:浙江大学。

至于这个价值是什么,当时的他说不清。怎么实现,埋头汲取知识就对了。

在浙江大学连续念完本科和硕士后,他的目标逐渐清晰,“我想将自己获取的知识在产业中落地,产生真正的价值”。于是,研究生毕业后,自感知识储备不够的黄卜夫,又跑到香港中文大学念完了博士。

这种对知识的渴求,不仅表现在专业课上,还表现在对各个领域知识的渴求上。在浙大读自动化专业的时候,但凡学校举办讲座,无论是人文、影视、历史,甚至品茶,他都一场没落。

直到现在,工作之余,黄卜夫阅读涉猎的领域跨度之大,可以从历史跳到生物学。探索技术以外的知识,逐渐成为黄卜夫一个难以割舍的兴趣爱好。

与此同时,在汲取这些庞杂知识的过程中,他渐渐发现,“要把技术发挥的好,一定要从技术以外去理解世界。”

博士期间,黄卜夫希望实现技术落地的想法,越来越强烈。

和他一样怀揣创业理想的,还有后来易视智瞳的联合创始人,同样受教于徐扬生教授门下的“师弟”时曦。

时曦原本是贵州大学的老师,他和徐教授的相识,源自一次徐教授到贵州大学讲学。有感于徐教授的所学所思,时曦追着教授阐述了自己对于工作的诸多理念与想法,一来二去,双方的互动逐渐加深。

时曦是黄卜夫“师弟”的这个叫法,说来也实在有趣。两人同一年被徐教授选中,进入为期一年的考察试用期。

一年的考察试用期是徐教授特有的招生习惯,目的是真正筛选出具备科研潜力的人。黄卜夫解释道“师生关系就像血缘关系,不是想割裂就可以割裂的”,只有考核通过,双方才会正式确立师生关系。

时曦比黄卜夫早半年抵达香港,跟着徐教授做研究。等黄卜夫入学时,这位“师兄”,忙前忙后,帮着操办了许多事。

正式入学的时候,由于时曦签证出现问题,反而比黄卜夫晚录取半年。结果就是,时曦从“师兄”变成了“师弟”。说起这段往事,黄卜夫还是忍不住得笑。

当时,时曦研究的是视觉系统控制,黄卜夫研究的是机械自动化,一个偏软件,一个偏硬件。专业方向的不同,不仅没有阻碍两人的交流,反而因为这种互补,激发起他们想要一起做些事情的冲动。

那时候,两人时不时就会聚在一起,相互探讨技术,交流对产业的看法,以及一些关于未来的规划,创业的想法从中渐渐萌生。

博士毕业后,黄卜夫和时曦严肃地分析了当时的创业条件。

一没团队,二没资源,缺乏对于产业的理解,也不懂得该如何融资。更为重要的,他们2007年博士毕业那会,机器视觉领域的生态还没有建立起来,自然也没有现成的创业路径和经验模式可以借鉴。

虽然很想将技术进行落地,但理性压制住了创业的冲动。最终讨论的结果是,两人先分别去社会上打磨一段时间,保持定期交流,等到时机成熟,再行创业。

时曦选择了半导体设备的全球龙头ASM太平洋,黄卜夫则选择香港汽车零部件研究及发展中心。

黄卜夫进入香港汽车零部件研究及发展中心这事,还得追溯到2005年他辅助导师徐扬生教授,完成香港最大的一个科研项目。

这个项目主攻新型电动汽车方向,并在当时就已经聚焦行业关注的电池管理、整车管理等问题,不仅如此,这个项目还极具突破性,拥有极大的科研价值,“连曾荫权特首都两次专门参观了这个项目”。

这次备受瞩目的项目实践后,黄卜夫对电动汽车的整体控制,有了明确的概念。以此为契机,便在同年进入这家由香港政府成立,专门针对电动汽车的产业研究所。

在研究所工作的6年中,黄卜夫发现,中国整个工业逐渐内移,且以轻工业为主,香港并没有发展汽车相关零部件及产品的土壤,再加上研究院的工作,“有点隔靴搔痒”。

于是,2012年,他离开研究院,进入中国安防集团香港子公司,担任智慧城市的技术负责人。在这里,除了技术落地,他还积累了从顶层设计到各个垂直领域整合的管理经验。

时间来到2015年,毕业近10年,期间两人无数次定期交流,然而这次的聚首,意义非凡。

2015年,彼时的中国制造业,刚刚走到发展的转折点。

在这之前的国内制造业,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粗放式发展,因为缺乏约束与竞争,导致企业生产能力低下,产品质量堪忧。

随着全球制造链条的进一步加深融合,整个世界对精度、技术标准统一性的要求,开始“不能抵抗地成为企业生存的必要挑战”,倒逼着国内制造业同步进入精细化阶段。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智能制造的呼声前所未有的高涨,创业如火如荼,风投机构也闻声而动,从对模式的追捧猛然转向实体经济,整个创业的生态也起来了。

黄卜夫通过两段工作经历,积累了大型项目管理的经验,时曦则深挖尖端技术,加深了在技术上的理解。除此以外,他们还结识了十几位具有共同理念、靠谱的、可以形成互补的同路人。

他们不约而同的感到,天时地利人和已备,是时候把自己在科研、产业上的打磨,扎扎实实落地了。

2015年冬,易视智瞳在深圳正式成立。黄卜夫担任公司CEO,时曦担任公司的CTO。

成立当晚,为了讨一个红火的好兆头,大伙十多个人跑去吃大妙火锅。晚餐还没开始,包间角落里,四五个人不聊天,拿了纸跟笔,在那做产品的技术探讨。

在热闹的火锅店,当时一位坐在大伙旁边的运营同事不由发出感叹,“这个公司,我觉得有希望。”

易视智瞳做的事情,用黄卜夫的话说就是“给工业机器人跟高端装备提供一个脑袋,包括大脑、小脑、眼睛。”

具体来说就是,结合机器视觉,利用深度学习提供大脑做分析,利用运动控制提供小脑。当这样一个脑袋搭配不同的躯体时,就可以解决不同场景中的问题。

选择这个方向时,国内相关产业还受制于康耐视、基恩士等国际巨头,没有自主把控权。

这些年里,最让黄卜夫感到有价值的,是2019年底与一家LED封装相关的上市公司的合作。

当时整个工艺被国外巨头垄断,易视智瞳通过技术攻关,在性能精度各方面达到同等水平,且将效率提升了29.1%。最终在这个场景中,实现了国产替代。

从2020年初第一批正式交付算起,至今已经成功交付5批。

“帮客户挺起腰板,反正我就觉得挺好。”黄卜夫说。

两次转型的阵痛与曙光

成立至今,易视智瞳经历了两次转型,将其整个创业之路切分成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他们创业的第一部分,围绕着一个地名,“华强北”。

就像许多在深圳创业的科技企业,都绕不开华强北一样,易视智瞳一开始的办公地点,就选在了华强北的赛格大厦。

对于黄卜夫和时曦来说,他们与华强北的缘分,其实从博士读书期间,就开始了。

那时候,他们几乎每周都要在香港和深圳华强北之间往返一次,购买电子零配件,同时与深圳的厂商接洽,了解业界和电子市场最新的动态。

以至于在黄卜夫的概念中,很长一段时间,深圳等于罗湖口岸加华强北。

放眼当时整个中国,或许没有一个地方的生态,能比华强北更符合一家科技公司起步阶段的诉求,况且还能拎包入住。

选址便捷,同行者具有共同理念,技术相对比较成熟,易视智瞳一开始走得很顺利。成立一年多后,2017年3月,公司就淘到了在工业制造领域规模性发展的第一桶金,为头部企业蓝思科技提供点胶技术。

黄卜夫:创业者要在乱局中成事

但很快,黄卜夫发现了公司战略制定上的弊病。

易视智瞳初期以软件为主,致力于为工业机器人和高端装备提供大脑。然而中国整个产业,对于软件的商业认可度并不高。而且,“光做脑袋,不做躯体”,导致项目落地过程中,许多很好的逻辑和追求被迫难产,商业运作上屡屡碰壁。

转型,成为一道必须跨越的门槛。

这是一个艰难的切换,意味着公司要从擅长的软件、算法等核心模块,延展到重资产的实际生产中,大到产线搭建、经济生产管理,小到安排职工宿舍等细枝末节,易视智瞳从上到下,经验一片空白。

公司内部也出现另一种声音,认为当时的企业状况,并不适合转型,应当采取更为保守的发展思路。

企业转型犹如温水煮青蛙,不下大决心、大力气,难以扭动局势。

最终,还是黄卜夫顶着风险,将转型这件事拍板定下来。

他认为,创业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但唯有一件事情不能错,就是做什么这个目标。“在做什么这件事上,我们一直没变过。”

黄卜夫对目标的坚定,一部分承袭了恩师徐扬生教授的衣钵。

相关阅读 >>

英雄联盟首个官方动画剧《双城之战》第4-6集上线

发改委:十四五末充电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 能满足超过2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

为什么iphone不能重新加载应用?

社交帝国之下,都在做着下一个“微信”梦

云听全网征集“好书推荐官”,好听你说了算!

端午节手机门店生意红火,老年群体成消费主力,店员紧急挑选合适机型

三星qddisplay通过三项认证

太阳活动周的发现史

“破防了”!b站公布2021年度站内弹幕

英伟达ceo:我们没有解决芯片短缺的灵丹妙药

更多相关阅读请进入《新闻资讯》频道 >>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您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评论

管理员已关闭评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