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飞象网,原文链接:http://www.cctime.com/html/2023-1-31/1641827.htm,侵删。
VR要想复刻智能手机的“黄金时代”,关键在于硬件迭代。
2022年可以说是“消费电子的寒冬”:智能手机性能触达天花板,再难做出突破性创新;全球经济衰退,消费者购买需求大幅下降,手机和PC行业普遍经历了几乎一整年的销量下滑。
市场调研机构Canalys发布最近数据,2022年全球智能手机大盘出货同比下滑11%,其中Q4跌幅较Q2、Q3进一步加深,至17%。全球个人电脑出货量下降16%。
手机和PC的惨淡,构成了过去一年消费电子行业最艰难的生存图景。与此同时,曾被寄予厚望成为下一代智能终端的VR/AR,在疫情的宏观环境和涨价双重因素叠加下也进入沉寂。IDC预计,2022年全球AR和VR头显全球出货量为970万台,较2021年同比下降12.8%。
作为全球VR市场的领头羊,Meta Quest由于涨价直接带崩了2022全球VR市场及供应链,扎克伯格的裁员公开信则是给VR市场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
寒冬的尽头,VR复兴还有多远?2023年会是VR爆发的前夜吗?
行业回春有望,技术仍有突破空间,量产暂存掣肘
VR/AR行业在过去几年,既有高光时刻,也有沉寂之时。经历了2022年的寒冬之后,眼下全球VR/AR设备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2023年1月,全球科技巨头汇聚在美国举办的国际消费电子展(CES),VR头戴设备成为焦点,各家产品接踵曝光。
此外,苹果传闻已久的头显设备新细节也浮出水面,在光学方案、操作系统、显示屏、交互功能等环节使用较高配置,屏幕规格、摄像头数量和芯片能力均优于Quest Pro,有望成为颠覆性产品。
随着一众厂商陆续入局VR设备制造,2023年VR行业将迎来新一轮产业变革,硬件迭代速度大大加快,市场有望再次活跃,推动全行业技术升级和出货量持续提升。
VR头显所包含的关键元器件主要有光学、显示、芯片及交互等模块。从近期发布或待出的热门VR头显性能参数来看,此轮硬件技术迭代主要集中在光学方案和屏幕方案上,硬件形态和技术路径趋于统一。
在硬件的技术方案上,Pancake(超短焦)光学方案正逐步替代菲涅尔透镜,成为新一代VR头显首选,Micro LED显示屏的技术迭代方向清晰,高通XR2成为主力芯片。从产品形态来看,除了智能终端厂商如索尼、华为对原有分体式VR产品系列迭代,具备独立算力、显示和交互的一体式VR头显成为VR主流形态。
技术迭代路径的趋同,一方面在供给侧有助于上游核心零部件统一规格,加速产业链成熟供应,并降低零部件及整机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在需求侧,硬件升级带动产品体验升级,成本降低助力新头显价格下降,有望进一步提升消费级市场的渗透率。
尽管硬件端实现了性能跃升,但VR头显的沉浸感、交互性和舒适性仍待提升。在电商平台一些知名产品的评论区中,仍能看到消费者在体验设备时存在的“眩晕”、“视觉疲劳”、“沉重”等负面感受。佩戴不适由多种因素造成,低真实度、流畅度差以及动作和视觉的割裂均会导致眩晕和视觉疲劳。
光学系统是实现近距离成像的重要模组,是VR与手机等2D屏幕的主要区别,也是影响沉浸感和舒适性的重要因素。
Pancake(超短焦)光学方案,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偏振膜将光路压缩折叠,使光线在更窄的空间穿越同样的距离,减少光学模组厚度,实现一体机的轻薄化,大幅提升佩戴舒适性。目前,玉晶光电、舜宇光学、歌尔股份(20.160, 1.31, 6.95%)等厂商在超短焦透镜领域研发水平趋于成熟,以较高良率大规模量产,以优秀制造水平赢得包括 Meta Quest、苹果 Reality、Pico等主要VR厂商订单。
虽然超短焦的性能大幅优于菲涅尔透镜,但在技术和量产制造上仍存在缺陷:首先超短焦多次反射折射会造成50%左右的光路损耗,需要搭配高亮度显示屏如Micro OLED/LED,以弥补低光效的特点。其次需要偏振膜来解决造成的重影问题,但偏振膜在材料、精密加工等方面的门槛较高,加上多片镜片贴合难度大,导致超短焦量产良品率较低,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目前,国内VR产业链的整体建设较为完善,但在先进设计方案所需要的个别元件上的生产布局仍有欠缺,达标的高质量光学膜生产厂商较少且成本较高,因此市场至今仍由少数国外厂商主导,例如3M掌握核心材料偏振膜,已经实现偏振片垄断。
相关阅读 >>
5技能出其画魂+4技能须弥狐不归回炉,狗托老哥直接合出9技能
更多相关阅读请进入《新闻资讯》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