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ASML注重培养和吸引全球范围内的优秀人才,积极推动人才流动和知识共享,提升技术研发的创新能力,并将其与供应链整合起来,打造完整的生态系统。
再就是对光刻机几十年的专注以及自身的研发投入,方才造就了如此精密的设备。
光刻机的例子很好地诠释了半导体全球化的重要性。ASML的成功经验也给其他行业提供了启示,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中,开放和协作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ASML全球副总裁沈波在中国开放日活动中曾谈到:“只有健康的供应链,健康的全链条,半导体行业才能健康长久。”
与半导体外企续写合作共赢的新篇章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持续永动发展离不开开放与合作。中国从汉代的丝绸之路开始,就开启了与世界联系的大门。
现在,中国也一直保持着开放与合作的态度。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也需遵循半导体产业这种所有国家和地区相互依存、互利互惠的发展规律。
在半导体领域,目前国产芯片尚不足以完全满足本地的需求。
魏少军教授此前的公开演讲中指出,我国集成电路自给率只能做到12.5%,在自给的这些芯片中,主要集中在中低端芯片,在高端芯片领域对外的依存度仍然很高,高端材料与设备的自给率也较低。
因此,在这样的发展现状和时代背景下,我们更要用开放的心态和巨大的市场,继续吸引愿意和中国深化合作的国际企业,与外企建立合作,为外企特别是行业内多年在华的外企如英特尔、Arm、英飞凌、ASML等营造友好的舆论环境和营商环境,吸引他们留在中国发展,充分利用全球化资源,巩固中国供应链。
芯片产业的背后是庞大且复杂的产业链,在2022年世界集成电路大会上,长鑫存储董事长朱一明认为:“产业链全球化是历史潮流,合作才能共赢,中国有机会取得成功。”
国产半导体的崛起离不开人才
集成电路产业俨然已成为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之一。为了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中国需要大量的高素质集成电路人才。然而,中国集成电路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这需要加大对集成电路人才的培养力度。
人才的培养是半导体发展的未来重中之重,是立根之本。2023年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华虹半导体母公司华虹集团董事长张素心建议,在芯片产业战略定位、战略推动和战略实施中形成合力;政策的制定应将可控优先于自主;完善人才队伍的规模储备和培养路径等。
说到人才培养的路径,高校和企业是人才培养的两大抓手。
首先,高校集成电路专业是集成电路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2021年1月13日,集成电路升级为一级学科,国家加强了对集成电路人才的培养。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5月,我国已建成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以及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高校达29所,其中985高校23所。
不过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科院院士刘忠范在今年两会上指出,集成电路学院建设要立足长远和前瞻性布局,重点培养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避免一拥而上的低水平重复建设。
他并提倡将已有学科交叉联动,譬如芯片涉及到的制造和材料领域的培养,可以对应去找已有的化学系、物理系等,不是推倒重来去新建学院、新机构。
其次,企业是人才培养的“炼金炉”。为何这么说?
企业不仅能够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更能够通过专业的培训和实践机会,帮助员工成长为优秀的人才。
半导体是个技术门槛较高的行业,像EDA软件这样的行业,融合交叉多个学科,EDA行业需要的是软件、芯片、数学&微电子学科这三大类中的至少两种以上的复合型人才。
一个EDA软件人才的“炼成”往往需要十年,只有在一个行业内深扎进去,才能从工人发展成为“工匠”。
最后,集成电路产业是全球性的产业,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可以为中国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中国可以与国际知名芯片企业合作,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吸收国际先进的集成电路人才。
同时,中国也可以积极参与国际性集成电路展会和交流活动,加强国际间集成电路人才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中国集成电路人才的国际化水平。
集成电路产业链全球化的形成是长期以来市场规律和企业选择共同作用下的结果。虽然如今全球化正在被一些外部因素所破坏,但我们必须探索出一条新的全球化之路。
全球化是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大趋势,处于产业链上的任何一家企业都应该坚持开放与合作。
我们应该用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和欢迎愿意在中国扎根的企业用开放的心态,与各方通力合作,同时积极培养行业人才,构建健康的行业全链条。
相关阅读 >>
更多相关阅读请进入《新闻资讯》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