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每日看点快看,原文链接:https://mini.eastday.com/mobile/230402205212622918298.html,侵删。
本文转自:文汇报
AI for Science成为科研新范式,正在快速且深刻地影响着物理学、化学、材料学、生物学等科学领域。今天(4月2日),2023浦江创新论坛“AI for Science专题论坛”在张江科学会堂举行。来自政府部门、高院、研究所、实验室、行业企业的700余位嘉宾,共同探讨AI for Science的技术演进、产业生态以及发展趋势。
助力上海科技创新发展,两大人工智能平台于同日启动。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白玉兰开源开放研究院布局建设的AI for Science科学数据开源开放平台,将致力于打通学科壁垒,加速科学发现,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成为解决基础学科重大科学问题的新范式。
此外,由张江集团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建设的张江·交大人工智能研究平台,面向智能化科学大设施、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最新研究方向,赋能张江科学城大设施建设,共同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基础科学研究。
人工智能带来新的科研范式
“科学研究长期以来面临着许多困境,人工智能方法给科学研究带来新的突破。”论坛设置主旨报告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讲席教授鄂维南提出,随着AI for Science的发展,科研模式从作坊式改变为安卓式。其依赖于四大工具的建设:模型算法和数据分析方法、高效率高精度的实验表征方法、数据库和知识库、专用芯片和高效整合的计算能力。
他认为,平台科研将成为全新的科研范式,同时社区建设成为重要趋势。在共性平台基础上,针对各类应用研究进行垂直整合,也将催生新的产业业态。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长梅宏表示,人工智能在前沿科学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重大成果,面向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新范式(第五范式),建设智能化科学设施至关重要。
相关阅读 >>
更多相关阅读请进入《人工智能》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