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人工智能平台今在张江正式启动,多位科学大咖共话AI for Science


当前第2页 返回上一页

他指出,针对传统科学设施过度依赖人类专家经验的局限性,智能化科学设施旨在基于科学数据和算力的支撑,构建支撑第五范式的科学智能大设施,形成人类科学家+AI科研助手的人机协同科研新模式,进行超大规模、高速迭代的科学探索;同时,赋能已有科学设施,对传统实验进行智能化改造,加速重大科学发现。

因此,他建议,上海发挥科创优势,建设AI for Science系统平台,形成智能化科学设施体系,赋能基础科学大设施智能升级。

AI在精准医疗领域应用前景广阔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润生表示,精准医学的核心是组学大数据与医学的结合,面向诊断更加准确、用药更加合理、治疗更加有效的需求,精准医学研究已成为新一轮国家科技竞争的战略制高点。精准医学将使医疗体系发生本质变化,从诊断治疗转变为健康保障。

他认为,精准医学发展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基因组当中的“暗信息”,以及复杂、多尺度、多变量、高度异质化的生物大数据。人工智能应用于精准医疗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其中数据收集和标准化非常重要。

欧洲科学院院士、剑桥大学教授皮埃特罗·里奥教授认为,利用人工智能和计算生物学模型了解疾病的复杂性,解决个性化和精准医疗问题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未来,我们可以通过深度学习算法构建学习与推断系统,根据多模态数据打造一个可视化的、可解释的医疗数据分析平台。

在圆桌讨论中,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人工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杨小康与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教授欧阳万里,复旦大学特聘教授、智能复杂体系实验室主任林伟,百度AI技术生态总经理马艳军,思必驰联合创始人、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系特聘教授俞凯,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姚振鹏探讨了“对AI for Science的理解,大模型和AI for Science的结合点和突破点,如何跨越AI和Science面临的巨大学科鸿沟和技术鸿沟,对上海发展AI for Science的建议,对AI for Science的未来展望”等话题。专家们一致认为,AI for Science具备全面、深层次革新价值,机遇与挑战并存,需要尽早布局、持续探索,在新一轮科学革命中抢占先机。

加速我国科研范式变革和能力提升

“人工智能在前沿科学领域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颠覆性成果,新的科学研究范式正在形成。”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表示,上海交通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主动谋划,汇聚资源,统筹布局。特别是近期启动建设了“AI for Science科学数据开源开放平台”,致力于在AI for Science领域打造跨学科研究高地、培养顶尖人才、引领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加速世界级、原创性、基础性的重大科学发现,谋划推进建设具有全球有影响力的AI for Science重大科学基础设施。

科技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发展迅速,AI for Science创新有坚实基础,但也存在体系化布局不足等问题,需要加强统筹指导。科技部会同自然科学基金委近期启动了“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专项部署工作,推进面向重大科学问题的人工智能模型和算法创新,发展一批针对典型科研领域的AI for Science专用平台,布局AI for Science前沿科技研发体系,逐步构建以人工智能支撑基础和前沿科学研究的新模式,加速我国科研范式变革和能力提升。

本次论坛由科学技术部、上海市人民政府指导,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和上海交通大学共同主办,上海浦江创新论坛中心和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协办。

上海市副市长刘多出席。

作者:储舒婷

编辑:吴金娇

责任编辑:姜澎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返回前面的内容

相关阅读 >>

“云”上的未来之城——“智能雄安”成长记

《ai梦境档案涅槃肇始》新截图和游戏系统介绍

一刀传奇客服电话已更新2023大全(今日/实时动态)高德自研惯导增强定位技术,推出智能手机隧道导

打造“政产学研用”完整链条 构建人工智能“中国体系”

产学研深度融合 共建智能物联中央空调实验室

上海城市业余联赛拓至长三角,ai体能大赛上线提升创意与活力

慧捷科技正式加入京东科技集团:主打智能云通讯软件

机构:iphone占4月全球手机畅销榜前四 se3在日本智能

nothing正式宣布将推出智能手机 扬言挑战苹果

ai绘制《守望先锋》角色图赏:铁拳成灭霸 小美更肥

更多相关阅读请进入《人工智能》频道 >>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您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评论

管理员已关闭评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