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眼”FAST 望远镜在近邻星系中发现超长距离的气体吸积流


本文摘自人民资讯,原文链接:https://mini.eastday.com/mobile/211130230810738117161.html,侵删。

IT之家 11 月 30 日消息,据国家天文台消息,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及合作者利用 FAST 望远镜(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超高灵敏度,对近邻星系梅西耶天体 M106 星系天区开展了深度的成像观测,首次得到了 5x1016 cm-2 柱密度的高灵敏度图像。

研究在 M106 星系外发现了一条超长距离的气体吸积流,该气体流长达 130 kpc(约 42.3 万光年),连接 M106 及其卫星星系 NGC4288,表明 M106 星系可从数十万光年外的矮星系上抢夺气体来维持自身的成长。这种现象类似离银河系 20 多万光年外的大小麦哲伦星云流向银河系的麦哲伦流,但 M106 的吸积流长度更长、作用范围更广、更难捕捉到,为探究星系气体吸积提供了典型的案例。该吸积流的源头 NGC4288 星系周围没有明显的相互作用的痕迹,因而形成吸积流的原因有待更多的观测数据和理论模型来解释。

IT之家了解到,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据介绍,星系演化中,星系如何不断地获得气体来补充其持续的恒星形成对气体的消耗,维持星系演化进程,尚属未知。宇宙学理论模型认为,宇宙中的热气体自然冷却会给星系带来新的冷气体,并预言这种吸积分为两种 —— 由周边热气体晕直接冷却产生的热吸积与沿着宇宙纤维大尺度结构流向星系的冷吸积。这些冷气体可以通过中性氢 21 厘米谱线观测到。然而,纤维结构中的中性氢气含量很低(约 0.1%),仅有 1016 cm-2 的柱密度,而靠近星系的区域气体柱密度逐渐增大,在到达几倍 1018 cm-2 以后才急剧过渡到星系本身。因此,在 1018 cm-2 或更低的柱密度灵敏度上开展中性氢观测是揭示宇宙学吸积过程的重要手段。天文学家试图在银河系类型的星系外观测到更低面密度的稀薄气体吸积现象,但难以探测到吸积流的动力学证据。

来源:IT之家

相关阅读 >>

r星全球工作室受《gta6》泄密的重创:整体士气低落

美国新墨西哥州:建立量子联盟与研究所,扩展量子生态系统

复旦大学十项展品获高交会优秀产品奖,获奖总数首次在全国高校中位列第一

明日方舟:卡羊和星熊卡池要不要抽 留着合成玉等山的复刻更靠谱

infinix 5g新机曝光:4800万主摄 打孔全面屏

2020-2025半导体知识产权市场复合年增长率将为11%

3d动作游戏《库库斯:丢失的宠物》12月登陆主机

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难点、路径与优化策略

研究:改变肠道细菌可能会让减肥变得更加容易

三星定制开发新 oled 材料,苹果 iphone 16 或配备更节能的显示屏

更多相关阅读请进入《新闻资讯》频道 >>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您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评论

管理员已关闭评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