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人民资讯,原文链接:https://mini.eastday.com/mobile/211230221951770329155.html,侵删。
2021年12月30日,中国航天迎来收官之战。据新华社消息,12月30日,中国航天成功完成本年度最后一次发射任务。
回顾2021年,中国航天在月球、火星、太阳勘测上接连取得成绩,天宫号主体搭建完成,距完全建成,已经迎来倒计时。中国航天全年完成55次航天发射任务,这一数据超越美、俄,位列世界第一。2021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长征系列火箭48次发射任务无一失误,以48:0的完美效率,登顶美、俄都未完成的世界第一。
纵观2021年,中国祝融号火星车成功登陆火星;羲和号在太阳轨道上保持稳定运行,开启中国的探日之旅;嫦娥五号继苏联美国之后,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取得月壤的国家,近日月壤正式被保存在伟人故居——湖南韶山;天宫号从无到有依次构建,中国宇航员先后两次登上天宫,开启中国航天的“天宫时代”。
从东方红1号于1970年第一次升上太空以来,到中国天宫于2021年初建,中国航天传承着中华民族认知天地、探索未知的古老文化,“天问”、“羲和”等中国航天器正在太空奏响东方渐红、民族复兴的宏伟叙事。回顾中国航天2021年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天宫始建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天和核心舱于今年4月底正式进入预定轨道,随后经货运飞船的不断对接,加之神舟十二、十三先后两次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天宫体系愈加完备、功能愈加多样,中国航天员正以“天宫”为舞台,将天宫打造成中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外空科研的前进基地。而以天宫为基点,中国航天事业历经半个多世纪的筚路蓝缕后,正在十四五期间加速再出发。
而在即将到来的2022年,神舟十四号、神舟十五号正整装待发,为“天宫”的最终建成添砖加瓦。太空作为人类下一阶段发展的必然方向,是远未被开辟的广阔蓝海,中国天宫正在成为人类太空科研展开的核心平台,中国正在为全球航天事业开辟道路。
太空,铭刻着中国人自古以来的瑰丽想象,2200多年前的伟大诗人屈原,以“天问”的气魄上下求索,而2200多年后,中国航天人以“长征”精神携“问天”志向,正在开始一场关于星辰大海的崭新诗篇。
距地球数十万米之遥的“天宫”上,翟志刚等三位中国航天员日前完成了驻留期内,第2次舱外任务。与此同时,中国正在对150吨级重型火箭关键技术进行“合围”,150吨这一推力意味着中国航天的航天器发射工作将迎来蜕变,该型火箭投产后,中国将拥有一次性将空间站送上太空的能力。
中国可重复火箭发射技术也正在有序推进,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透露,十四五期间,首型可重复火箭便能迎来亮相。但高速发展的中国航天,也应当注重日益加剧的太空威胁。美国星链系列卫星两次危险抵近“天宫”的事例正在说明,随着太空活动的加剧,中国航天器面临的威胁在与日俱增,中国需要对此有所应对。
新年将临,万象更新,中国航天,正携中华自古而今的期冀,启程下一年。
来源:神鸟知讯
相关阅读 >>
三款pixel watch型号通过蓝牙sig认证 表明即将上市发布
更多相关阅读请进入《新闻资讯》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