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人民资讯,原文链接:https://mini.eastday.com/mobile/220113211425561870151.html,侵删。
一幢以“长三角”命名的综合体大楼在上海张江悄悄“开张”了。
2020年10月,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长三角国创中心”)获科技部正式批复。2021年6月3日,长三角国创中心在浦江论坛全体大会上揭牌成立。最近“开张”的,就是长三角国创中心的总部办公地。
大楼的展厅里,单晶高温合金叶片、智能连续微通道反应器等众多新材料、新技术产品陈列其中,夺人眼球。这些肉眼可见的,仅仅是长三角国创中心的冰山一角,海平面下庞大且复杂的生态系统,“很难用几句话说清”,其核心就是为了集中长三角所有力量解决一个被称为“死亡之谷”的世界性难题——跨越学术和产业的鸿沟。为此,天目新闻专访长三角国创中心主任刘庆,解析科技创新道路上,长三角正在进行的时代实践。
位于上海张江的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总部办公地 天目新闻记者 申思婕 摄
长三角技术创新一体化进入3.0时代
刘庆认为,长三角技术创新一体化,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了。
上世纪80年代,许多上海国有企业的工程师,一到周末就去江浙的民营企业指导生产,把集中在上海的先进技术带去周边地市转化落地,这批“星期天工程师”,成就了以苏南模式为代表的的乡镇经济,也开创了长三角技术一体化的1.0时代。
到了中国加入WTO,国内市场环境更加开放,许多跨国公司到国内投资,把研发部门建在上海,工厂或供应链建在江浙,使得长三角整体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大区,这是长三角技术一体化的2.0时代。
如今,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江浙的制造业迎来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长三角技术创新也进入3.0时代。新的时期,长三角科创一体化要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长三角国创中心也在这一大背景下应运而生。
这一使命也是开篇提到的“死亡之谷”问题。“学术和产业仿佛是被一条峡谷分离的两座大山,学术管学术发展,产业管产业生存,看似各自安好,却缺少了深度融合的桥梁。”刘庆说,在此前的实践中,有大量科学成果最终没能落地,有些科学成果只是基于兴趣的研发,并没有市场的需求;有些则是成果和产业间如何结合的问题无法解决。
面对难题,长三角正在进行一场全新的时代探索。
长三角国创中心主任刘庆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解决3.0时代难题的突破口在哪?
在1.0时代,高端资源是工程师,2.0时代变成跨国公司老总,到了3.0时代,江浙企业最需要上海汇集的全世界顶尖的科研团队。
虽然上海有众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但以往,这些科研机构更多与上海本地的企业互动,放在更大的时空范畴里,这将限制上海继续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库。刘庆认为,必须将上海的创新资源与长三角现已形成的庞大的产业经济进行深度和一体化地融合,才能构建更加开放的环境,吸引各方“大脑”齐聚上海。
“科技创新从来不会被区域壁垒‘堵’住,这是市场和社会生产决定的,正如‘星期天工程师’的诞生,所以现阶段,上海应当想办法,联动苏浙皖地区产业发展的需求,开展跨区域、跨领域协同创新与开放合作,推动创新要素的畅通流动,推动整个长三角地区成为 ‘世界级产业高地’。”
刘庆的想法是,上海应该不断强化创新策源功能,按照“技术作为商品,研发作为产业”的理念,以市场化的方式把研发作为产业来打造,从而引领、辐射、带动整个长三角。“这也是长三角国创中心致力于做的事情。”
长三角国创中心要做什么?
用通俗的话概括长三角国创中心的工作,就是做“高校不宜做、中小企业做不了”的事情。
刘庆认为,整个学术和产业阶段可以细分为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产品开发。其中,高校负责科学研究,企业负责产品开发,中间的技术开发工作,面临着“无人认领”的窘境。长三角国创中心就是要建立一个创新体系,以研发为产业,技术为商品,架起实验室与生产线之间的桥梁。
目前,长三角国创中心的创新体系由研发载体、创新资源和技术需求组成。研发载体由掌握核心关键技术、有共性技术研发能力的专业研究所、功能型平台、技术创新中心组成,提供关键技术核心供给;创新资源是与国创中心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的海内外一流高校和创新机构;产业需求是国创中心与细分行业龙头企业成立的联合创新中心,共同征集企业愿意出资解决的技术真需求。
对长三角国创中心来说,其体量远不止张江的这一幢大楼,而是遍布长三角乃至海内外的一种生态,蕴含了人才、金融和空间三方面。最直接的成果即是空间方面,国创中心已经在长三角重要城市的高科技园区,布局建设了一批创新要素高度集聚与深度融合的实验院所。
“比如苏州相城成立的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就是我们长三角国创中心一个典型的案例,它是由三省一市各个科学院材料领域的研究所,比如浙江的宁波材料所、上海的硅酸盐研究所、苏州的纳米所、合肥的固体物理所,再加上宝武集团、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共同合作打造的机构。目的就是把中科院系统的材料领域的研究所,和长三角的产业需求进行对接,同时,也通过研究院,把长三角高校的材料学院的成果和人才联系起来。”刘庆说,这些实验院所,在机构本身构成、成果共享、需求解决方案提供、高校人才培养方面,都实现了长三角的一体化。
刘庆说,未来五年,长三角国创中心要和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共建1000家类似的联合创新中心,同时建设高水平、高标准建设专业研究所100家,力争研发人员规模超过5万人,产学研协同,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产业化。
来源:天目新闻
相关阅读 >>
capcom埋藏了三十年的秘密,实锤《快打旋风》抄袭了《怒之铁拳》
更多相关阅读请进入《新闻资讯》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