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飞象网,原文链接:http://www.cctime.com/html/2022-11-9/1634803.htm,侵删。
今年前8个月,我国汽车出口达191万辆,这一数字已经超越德国,仅次于日本,位居全球第二。
“10年前,没有人会想到中国汽车制造商在汽车市场上的影响力会变得如此之大。但现在,我要说的是,他们可以颠覆市场。”
半个月前,蔚来董事长李斌与蔚来联合创始人、总裁秦力洪临时起意,决定在欧洲开启一场自驾游。两人驾驶着一辆蔚来ET7,先后访问了10个欧洲城市,行程超过2500公里。他们此行的目的一方面是拜访用户和合作伙伴,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欧洲各地的电车保有量、补能体验和城市底蕴。
“我们每到一个服务站都会遭遇‘围观’。”秦力洪在回忆这段旅程时说,他发现欧洲人对他们驾驶的这辆从东方驶来的电动汽车充满好奇。
就在李斌与秦力洪游历于欧洲的大街小巷时,另一家中国车企比亚迪则悄无声息地与一家名为SIXT的德国汽车租赁公司签署了一份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后者将在未来6年内向比亚迪采购至少10万辆新能源车。
这件事被当地媒体曝光后,引起德国汽车业高度关注。“沃尔夫斯堡(德国,大众集团总部所在地)再无人嘲笑中国竞争者的最好例证是,租车巨头SIXT没有订购约10万辆大众新款ID.4,而是订购了比亚迪的电动汽车。”德国《焦点》周刊在报道中称,“SIXT给中国企业的大订单是对德国汽车制造商的一记耳光。”
令欧洲媒体震惊的不止比亚迪签下的“大订单”。就在10月17日开幕的2022巴黎国际车展上,比亚迪与长城汽车携手高调亮相,其在欧洲上市的电动汽车价格甚至高于国内市场。这令不少人惊呼中国汽车品牌在欧洲市场或已摆脱“廉价”标签。
英国人彭家荣(Chris Pereira)对全球汽车产业有长期的关注。作为北美传讯的创始人兼CEO,彭家荣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用流利的中文表达了当下中国新能源汽车带给他的震撼。“可以看到很明显的趋势是中国汽车正在全球范围内向价值链高端前进,尤其是在欧洲市场,那里欢迎与中国企业的合作,而且中国电动车行业目前是处于全球最前沿,这一点非常吸引欧洲消费者。”
一组数字已经在证明中国汽车品牌的崛起。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统计,今年前8个月,我国汽车出口达191万辆,这一数字已经超越德国,仅次于日本,位居全球第二。
推动中国汽车品牌加速驶向海外市场的是发展迅速的新能源汽车产品。根据中汽协公布的最新数据,2022年1~9月,中国新能源车出口38.9万辆,同比增长超过1倍;其中我国纯电动车的出口均价已从2018年的0.21万美元提升至今年8月的2.58万美元。
“10年前,没有人会想到中国汽车制造商在汽车市场上的影响力会变得如此之大。但现在,我要说的是,他们可以颠覆市场。”印度汽车博主加甘・乔杜里称,如今的中国汽车是颠覆性的存在。
没有人会想到,在停办四年后重启的巴黎车展上,来自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会成为欧洲媒体和消费者关注的重点。
“把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的最新技术和产品呈现给欧洲消费者,我们十分激动。我们愿与当地经销商合作伙伴一起,为欧洲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新能源产品与服务,共筑绿色梦想。”比亚迪国际合作事业部兼欧洲汽车销售事业部总经理舒酉星在比亚迪发布会上致辞时,他的身旁一左一右摆放着两台比亚迪的旗舰车型――汉和唐,它们的名字来自中国历史中两个最为强盛的朝代。
在本届巴黎车展上,比亚迪汉和唐的欧洲预售价格为7.2万欧元,约合人民币51万元,高于奥迪Q7在欧洲市场的起售价,与宝马X5的价格基本一致。这一价格引发了欧洲媒体的强烈关注。
《费加罗报》刊文表示,来自中国的众多汽车品牌成为巴黎车展“明星”。文章援引业内人士分析称,在汽车领域中国已经迅速成为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中国车企在巴黎车展上如此受关注便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见证。
而就在舒酉星为欧洲消费者诠释比亚迪的电动车梦想时,同来参展的长城汽车欧洲区域总裁孟祥军也在卖力地向欧洲媒体展示长城汽车的新能源产品。
在本届巴黎车展期间,长城汽车旗下魏牌及欧拉携众多车型亮相。其中,魏牌摩卡PHEV(Coffee 01)宣布在欧洲上市,共推出两款车型,售价区间为5.59万~5.99万欧元,约合人民币39万~42万元,较国内摩卡DHT-PHEV 售价上涨约9.5万元和10.5万元。
“欧洲是长城汽车最重要的海外市场之一,巴黎车展则是长城汽车向欧洲市场展示品牌和产品的最佳机会。”孟祥军称,到2025年,长城汽车旗下品牌将推出50多款新能源产品,全力支持可再生能源使用。此时,他身后屏幕上的文字正播放着:“HELLO WORLD,SALUT PARIS!(你好世界,你好巴黎!)”
比亚迪和长城汽车等中国汽车品牌在本届巴黎车展的表现,令欧洲媒体感受到了中国汽车产品的进步。“已经形成几十年的全球汽车品牌梯队制度正在动摇,中国车企获得公认的技术专长,在巴黎车展亮相可为其进入欧洲市场赢得知名度。为在欧洲汽车市场站稳脚跟,中国车企正强化自身,筑牢品牌形象,推出有全球影响力的产品。”《世界报》刊文称。
《回声报》则认为,大多数中国电动车企业已有多年量产经验,凭借巨大的国内市场建立起强大的供应链。在欧洲,中国车型以优异成绩通过了“碰撞测试”,由知名设计师设计、配备最新技术的中国电动车正以优势价格进入细分市场。
更为“兴奋”的声音则开始在欧洲网络上蔓延。在国外知名视频网站上,有欧洲网友对比亚迪元PLUS海外版车型给出如下评价:“Good build quality(优秀的制造工艺),excellent safety ratings(杰出的安全等级),rock bottom pricing(最低的价格)――Extremely good overall value(整体价值极高)!”
有欧洲网友称,“我父母刚买了一辆这样的车,它们开起来很棒,感觉像是一辆很贵的车,而且完全是电动的!我大受震撼。”
正如《世界报》所言,近年来中国汽车品牌以新能源产品为名片,逐步修改着曾经的全球汽车工业“花名册”。上汽、红旗、小鹏、岚图等多家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纷纷吹响出海号角,从桥头堡挪威,到汽车工业腹地德国,以千帆竞发之势,谱写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路线图。
据欧洲咨询机构Inovev统计,2020年之前,中国汽车在欧洲注册量仅1万辆左右,2021年暴涨至8万辆,今年上半年这一数字来到7.5万辆,预计全年可达15万辆。另据研究公司JATO Dynamics计算,2021年中国汽车在欧洲注册占比达14.7%,已是欧洲电动车的第二大来源地,仅次于德国。
从折戟到抢滩,中国汽车的欧罗巴之旅
事实上,中国汽车品牌的入欧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2005年7月5日,一艘从南昌发运,经过上海海通码头的轮船,在比利时安特卫普港靠岸,首批出口欧洲市场的200辆陆风汽车整齐划一地摆放在甲板上。3周后,这200辆陆风汽车就在荷兰和比利时被售罄。
一年后,在德国不来梅市政大厅,华晨与德国HSO公司高层就华晨中华系列轿车出口德国及其他欧洲市场的项目签署正式文件,计划用5年时间,实现总出口数量15.8万辆汽车。这份合约,是当时自主品牌整车出口数量最大、时间最长的一份。
但一条来源于德国ADAC(德国汽车俱乐部)的碰撞测试结果打破了华晨原有的出口节奏。在这次参考欧洲NCAP标准碰撞测试中,已在欧洲上市的华晨BS6(尊驰)天窗版车型仅获得一星成绩[1]。嘲讽之声从欧洲传来,华晨的欧洲出口计划前景暗淡。就在华晨左右为难之时,德国HSO公司在全球金融危机的风暴中倒下了,这使得当时的华晨在欧洲处境雪上加霜。
华晨的失利,为自主车企出口欧洲市场敲响了警钟。之后,包括吉利、长城等车企调整了海外思路,尝试从意大利等市场环境还不严格的欧洲其他市场试水,同时开拓中东、北美、东南亚等全球其他市场,虽有收获,但出口量难以满足期待。
2006年《中国经济时报》的一篇报道记录着当时的中国车企想要进军海外的野心:“2006年,奇瑞出口要占到总销量的25%;2007年,长城汽车要让国内、国外销量比例达到1∶1;2015年,吉利的产量要达到200万辆,其中140万辆出口或在海外生产。”
这些目标大多数落空。2006年奇瑞出口了5万辆汽车,约占当年总销量的16%。长城汽车对国内外销量1:1的展望延迟到了2009年。2015年,吉利全年总销量为50.9万辆,出口2.8万辆,离“三分之二”的目标相去甚远。
转机来自于新能源汽车的兴起。电动智能化浪潮对汽车产业的冲击和改变为中国汽车品牌提供了再次进军欧洲市场的机会。
一方面,随着我国新能源整车技术实力的提升,无论是产品外观、内饰、续航里程,还是整车性能、质量、安全和智能化应用,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都处于国际领跑位置。另一方面,外部环境也为中国品牌发力海外市场提供了机遇。
当地时间10月27日,欧盟委员会、欧洲议会和各成员国达成协议,同意到2035年,欧盟范围内销售的所有新的小型汽车和轻型商用车的碳排放降为零。届时,新的汽油和柴油汽车将不能在欧洲27国的道路上注册使用。此协议也使欧盟成为逐步淘汰污染性车辆的最大经济体。
事实上,为实现“减碳”目标,近年来,全球多国政府陆续公布碳排放目标,并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力度。比如,挪威推出多项支持电动化转型的政策,包括对电动车免征25%的增值税、免征进口关税、免征养路税;德国则将新能源补贴延长至2025年,进一步激活了新能源车市。
“当下,正是中国汽车品牌借新能源车出海的最佳时期。”德勤中国汽车行业主管合伙人周令坤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各国都在积极出台购车补贴、税收优惠、减排奖惩机制等新能源汽车引导政策,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中国电动车出海创造了机遇;从市场需求潜力来看,海外汽车市场潜力广阔,以欧洲为代表的成熟市场新能源汽车需求旺盛,以印度、印尼等为代表的新型经济体亦有巨大增长潜力;再回到自主车企本身,我国在智能化、自动驾驶、车联网等新能源技术及产品力方面先发优势明显,在商业模式创新等新零售转型运营能力上亦属领军。
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促进下,中国新能源车企再次吹响了向欧洲市场进军的号角。
2020年5月23日,爱驰汽车首批出口欧盟的500辆定制欧版U5启运发往法国,由此拉开了造车新势力出海的序幕。
2020年12月,100辆小鹏G3i SUV抵达挪威,售价为35.8万挪威克朗起(约25.6万人民币)。小鹏汽车副董事长兼总裁顾宏地高调宣布,公司未来的交付量将一半来自中国市场,一半来自海外市场。
2021年5月,蔚来汽车官宣了“挪威战略”,计划两年内在欧洲交付7000辆ES6和ES8,且出口业务的核心将以服务为主,包括服务无忧、一键加电等。
相关阅读 >>
更多相关阅读请进入《新闻资讯》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