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表示“苹果汽车不过是四个轮子的 iPhone”的富士康创始人郭台铭,在今年10月又搞出了两台新车:两厢车Model B和电动皮卡Model V。尽管车名听上去不太雅致,但也暗藏了鸿海集团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的野心。
新晋“果链一哥”立讯精密也在今年闯入了造车赛道。今年2月,立讯精密与奇瑞控股、奇瑞股份、奇瑞新能源共同达成了战略合作框架。立讯精密董事长王来春表示,将协助奇瑞开展整车ODM等新产业。
相比较后浪的凶猛,“蔚小理”等昔日的造车新势力,似乎已经快要熬成了新能源车市场的前辈了。而在销量上,昔日的新造车三杰也开始显露出疲态,今年前11个月的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榜单中,仅有理想汽车勉强挤进前10,蔚来和小鹏均已掉队。
虽然掉队,但好歹还留在了赛场上。今年还有一些车企则再也没有了造车的机会,比如曾经被宝能重金买下的观致汽车,近期连汽车生产线设备都已经被公开拍卖,此前更是被多地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人,公司账户余额仅剩2651.30元。
天才少年李一男的造车计划,也在这一年不得已被迫终止。今年12月7日,李一男旗下的新能源汽车品牌自游家发布公开信,表示“由于自身原因”,首款量产车自游家NV无法在短期内交付,将对意向用户启动退款程序。
而自游家NV的谢幕,则被认为是受到了代工厂大乘汽车的拖累。因为之前停工超过两年,大乘汽车短期内无法再获得造车资质,自然也就无法保证自游家NV的交付。
当然,提起造车,怎么能不提一提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贾跃亭。在2022年,贾老板的FF91依然没能量产,按照近期表态,贾跃亭明年还将率领团队“全力以赴实现高品质、低成本、高产品力和最短时间交付FF 91”。
曾经让很多企业一夜爆红的“元宇宙”概念,在2022年也褪去了虚火,有些企业甚至因为元宇宙改了名,但却并没有改变企业的命运。
今年6月,映客互娱集团宣布更名为映宇宙,业务全面向元宇宙进军。但这家以直播起家的公司,在后续似乎没有多少能拿得出手的“元宇宙业务”,其在港股的股价在今年下半年更是持续跌破1港币的关口。
另一家试图用元宇宙概念冲刺上市的公司也连番折戟,标榜为“社交元宇宙平台”的Soul之前冲刺美股未能成行,今年又转战港交所,但截止目前,上市之路仍然不甚明朗。
想要用“元宇宙”再去拉一波投资,似乎也已经不太现实。国美创始人黄光裕已经有过尝试,这条路很难行得通。在国美今年内外交困的情况下,黄光裕依然拿出了2亿元收购了一家元宇宙公司,甚至还将元宇宙定为国美最重要的战略方向。
但尽管有黄光裕的个人背书,以及国美的品牌支撑,“元宇宙”却并没有为国美带来更多的外部融资。据腾讯《棱镜》报道,黄光裕为了元宇宙,“周围能借钱的都借过了,为了这事,好几个兄弟都和他反目了”。
元宇宙在国内不再吃香,大洋彼岸的元宇宙公司也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在宣布将公司名字从Facebook改为Meta之后,整整一年的时间里,扎克伯格都没有办法证明这个决策的正确性。
根据Meta近期发布的财报显示,该公司专注于元宇宙项目开发的s部门目前已累计亏损近200亿美元。由于业绩不佳,三季度以来,Meta的市值蒸发了800亿美元,股价削去了四分之一。
上个月,Meta还宣布启动裁员,将解雇11000名员工,约占员工总数的13%。
国内的一线互联网公司,在2022年对于元宇宙的布局仍然在稳步推进,但进程也并不顺畅。字节旗下的Pico在今年推出了第四代VR头显,虽然硬件有了升级,价格也更具诱惑力,但销量表现却并不如人意。
腾讯依然坚守着社交的大本营,试图从中寻找到与元宇宙有机结合的土壤。但一些动作也表明,腾讯对于元宇宙的态度变得越来越谨慎,今年腾讯暂停了计划中对于黑鲨手机的收购,上线仅一年的数字藏品平台“幻核”也于8月宣布停止运营。
百度和“希壤”和网易的“瑶台”,在2022年似乎成为了企业开会的工具,虽然看起来噱头十足,但实际上也反映出了这两大App目前的实际应用场景有限。
似乎每家企业都知道元宇宙时代一定会来,但是什么时间来,每个玩家又有不同的理解。但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说,从蜂拥而上到回归理性,未尝也不是一种进步。
2022年就要过去了,创业者们也许并不怀念它,很多企业并没有挺过这场困境,但好消息是,春天也许就要来了。
在过去的三年,有的企业选择蛰伏,有的则试图抄底,虽然结果不尽相同,但总算也熬到了常态化的那一天。
而在防控逐渐放开之后,企业都将面临新的发展命题,无论是业务规模还是现金流,都急需迎来正向补充。
正如网络上流传甚广的那句话一样:“再赚不到钱,就不能怪疫情了”。
相关阅读 >>
下一代互联网的曙光在哪里?智能制造和元宇宙发展高峰论坛在宁举办
第五届数字峰会举办数字交互之夜 “福元宇宙”rar秀亮相榕城
更多相关阅读请进入《元宇宙》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