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伟的科学成果为何争议不断?看完“量子纠缠”理论,有点明白了


本文摘自科技学术派,侵删。

自从潘建伟院士在中科院组建“量子研究团队”以来,取得的科学成就国内外都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在量子力学的实际应用领域,更是引领中国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但“奇怪”的是,不管是科学界还是社会民间,对潘建伟团队在量子学科领域的建树“颇有争议”,即便“九章量子计算”问世以后,各种“质疑”依然不见消退,这其中又是否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大秘密”呢?

潘建伟的科学成果为何争议不断?看完“量子纠缠”理论,有点明白了

2017年,47岁的潘建伟院士被《自然》科学杂志评选为“年度十大科学人物”,并被冠以“量子之父”的荣誉。

仅一年以后,又登上《时代杂志》2018最具影响力科学人士榜单。

在之后的数年里,“祖冲之二号”、“九章二号”等代表了量子应用最前沿技术的系统,被潘建伟团队先后研发出来,一时间可谓“风光无量”,被很多人视为“科学界偶像”。

但正如科学的道路上不会一帆风顺一样,荣誉的背后,也避免不了种种非议。

潘建伟的科学成果为何争议不断?看完“量子纠缠”理论,有点明白了

2019年,一条关于“潘建伟量子科学打假”的消息在网上流传。

然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煽风点火”,同一时期,一些专家学者也都公开站队,无端指责量子科学是“空耗钱财”。

这不禁让人想起当年杨振宁教授反对建造“大型强子对撞机”的时候,反对的理由也是“耗资不菲”,毕竟任何前沿科学的实验,都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但往往产出的社会效益,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多。

潘建伟团队所开展的量子力学实用研究,也是一样的道理。

潘建伟的科学成果为何争议不断?看完“量子纠缠”理论,有点明白了

对量子力学稍有了解的人都应该明白,且不说让科学家感到毛骨悚然的“双缝干涉实验”,光是量子纠缠的超距现象,至今都是一个未解之谜。

潘建伟院士曾经在采访中简要的阐述过量子纠缠理论。

他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如果一个人同时拥有“1”和“2”两个数字,并把它们写在纸上随机带走一个,那么无论他走到宇宙的任何角落,只要打开他带走的那个纸条,就能瞬间知道另一个纸条的数字,这就是量子纠缠。

潘建伟的科学成果为何争议不断?看完“量子纠缠”理论,有点明白了

不过在量子力学领域,这种情况要更加极端。

两个量子之间的信息传递并不是“单次因果”,而是随时能够变化。

也就是说当一个量子的状态发生变化后,另一个纠缠态的量子也会立即发生对应的变化,无论两者的距离有多远,只要在三维宇宙中(目前暂无高维宇宙观察数据),纠缠态便能发挥作用。

这样的科学理论几乎上升到哲学上的“因果层面”,很容易让人误会成“江湖郎中”一类的骗局,加上量子力学在应用层面长期难以落地,负面的情绪自然也就爆发了。

潘建伟的科学成果为何争议不断?看完“量子纠缠”理论,有点明白了

除此以外,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大多数人对量子力学这个尚没有“完备理论”的学科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不太认同“权威”科学人士的理论。

毕竟缺乏实验的数据认证,而面对这么一个“玄而又玄”的科学领域,也有人不太相信人类的科学技术能够在这么短时间里取得突破。

加上之前科学界发生的一些事情,正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质疑的声音自然是此起彼伏了。

潘建伟的科学成果为何争议不断?看完“量子纠缠”理论,有点明白了

不得不说,量子力学依然是一个需要长期发展的科学,它的实用性尤其是社会效益,恐怕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走进千家万户”,在这之前巨大的资源投入引起大家的不满,其实也是情有可原的,不过面对这样一个爱因斯坦都无法完全理解的科学领域,希望大家能够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理解,相信潘建伟院士的团队能够取得更大的成绩。

相关阅读 >>

展锐推出w117智能蜂窝手表

万达普惠全国客服热线号码已更新2023(今日更新中)

阿里巴巴退出天鲜配股东行列,企查查显示其曾投资1.5亿元

《伊格利亚战记》游民评测:带着后宫团,称霸异世界

插头两脚和三脚有啥不一样?用了这么多年才知道

刷新认知!这场发布会,全是硬货

星链移动测速:车载百公里时速仍可达到200mbps下行速率

第25个太阳活动周期已经到来 将有更多机会看到极光

平安i贷全国客服联系电话2023大全已更新(今日/已更新)苹果 ios 16.4 为播客应用带来多项改进

努比亚z40 pro真机照首次亮相:业界唯一定制35mm红圈主摄夺目

更多相关阅读请进入《新闻资讯》频道 >>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您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评论

管理员已关闭评论功能...

    正在狠努力加载,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