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费千万做手术,切掉健康器官,他用 2 年获得永生


本文摘自科技资料库,侵删。

本文作者:锤锤

轮椅上,一个瘦弱又安静的男人正在接受电视台的采访。

他的脖子上插着管子、浑身动弹不得。但与外表不同的是,他又相当「健谈」——只是他的全部回答,都由他的 AI 形象实时完成。

在他的旁边,有一个和他长相无异的男人正在回答问题。「他」时而皱眉、时而微笑,语速时快时慢,偶尔做出标志性的挑眉动作,而坐在一边的同伴,竟然插不进话。

当被问到对未来的畅想时,「他」回答:「和如今的『我』相比,生物学上的我相当无聊。」说到这里「他」有些惆怅,随后语气又变得轻快,「但是到最后,我和另一个『我』将达到难以区分的程度」。

花费千万做手术,切掉健康器官,他用 2 年获得永生

彼得的 AI 正在帮助他接受采访 图源:YouTube

正在接受采访的男人是英国机器人科学家彼得(Peter Scott-Morgan),他于 2017 年确诊了「渐冻症」(运动神经元病,MND)。为了能持续与外界沟通,之后他和各大科技公司团队共同塑造了一个「另一个自己」,此前未有过先例。因此彼得被称为世界上第一个赛博格。

可惜的是,彼得最终没能等到「两者完全一致」的那一天。2022 年 6 月 15 日,彼得因疾病恶化而去世。

不过,他的 3D 形象将会永远留存。在他的基金会网站上,带着微笑的「彼得」仍在为 MND 群体呼号。

当赛博格映入现实

赛博格(cyborg)一词在上世纪 60 年代出现,指赛博(cybernetic)和有机体(organism)的结合,以无机物所构成的人造物植入或装配在有机物身体内、但思考动作均由有机体控制的生物。

简单来说,就是人与机械的结合。我们常在科幻电影或小说中看到的「人造人」,其实就是一种赛博格。

花费千万做手术,切掉健康器官,他用 2 年获得永生

电影《阿丽塔:战斗天使》的女主角就是一个赛博格 图源:YouTube

但是,倘若只从「人与机械结合」来下定义,那么安装假肢、植入耳蜗也可称为赛博格了。而彼得显然与他们存在很大的差异。为了区分,彼得为自己的「赛博格」重新下了一个定义:「与外界物理上的联系,全部机器人化、全部使用 AI」。

从这个角度来说,彼得已经达到了这一领域新的高度——他与 AI 可以完美融合,真正由他的头脑控制另一个 3D 形象。因此他被外界称为「第一个完整赛博格」(first full cyborg)。

这一切高新科技的源头,源于彼得在五年前患上了 MND。

花费千万做手术,切掉健康器官,他用 2 年获得永生

患病前后的彼得 图源:Scott Morgan Foundation 官网

2017 年,拥有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博士学位、专事机器人研究的科学家彼得确诊了 MND。医生告诉他,没有什么好的治疗方法,彼得可能只剩下不到两年的生命。

他并没有过于沮丧。相反他决心以此为契机,开始新研究的尝试:「我要当人类第一个小白鼠,成为第一个赛博格」。就此,他开展了全盘计划,第一步就是进行「三重造口术」( triple-ostomy )。

三重造口术 ,指胃造口术、结肠造口术、膀胱造口术三者合一。手术后,他将不再需要经口进食和经肛、经尿道排泄,从而「不再需要看护帮助才能上厕所」了。

争议:提前给健康器官造口,有必要吗?

但是,他在伦敦辗转多家医院,并没有医生愿意为他做这项手术。

其一,为 MND 患者手术麻醉风险很高,有呼吸骤停的风险,其二是当时彼得的消化系统并没有什么问题,这并不符合手术指标。「如果我们为你做了,我们就必须为其他患者做。但对我们来说,只能在出现必要性时才做。」伦敦一家医院的医生这样回答他。

屡次被拒,彼得回到居住地德文郡。他和当地渐冻症协调员崔西(Tracy Thomas)联系上,再次详细讲述了他对三重造口术的构想。这次崔西被他感动,为他介绍了麻醉医生梅瑞(Maree Wright),后者也认同他的观点:「你是一个勇敢的开拓者,我们的确应该改变现状。」梅瑞为该手术制定了周全的麻醉计划,但同时也告知彼得,手术后他可能无法脱离呼吸机。彼得接受了。

2018 年 7 月 10 日,在德文郡 NHS 医院内,手术开始。

首先,泌尿外科团队于耻骨上经皮作膀胱造口,并留置造瘘管。随后,结直肠团队建立气腹,进行腹腔镜下乙状结肠和直肠的游离、离断,通过术前在左髂窝处的环形标记将肠管拖出腹壁并固定,从而完成结肠造口。

最后,胃肠外科团队在腹腔镜辅助下将部分胃壁与腹壁缝合,形成管形通道,再置入营养管完成胃造口术。这样的手术顺序安排是为了能更加方便腹腔镜下盆腔内视野暴露和器械操作,同时也可以减少持续性气腹的时间。

3 小时 40 分钟后,手术结束。彼得在 ICU 内住了一天,转入普通病房;15 天后,他出院回家了,「赛博格」的第一步完成。2019 年,该案例的相关论文还刊登至Oxford Medical Case Reports上。

花费千万做手术,切掉健康器官,他用 2 年获得永生

图源:Oxford Academic

「另一个自己」的诞生

成为赛博格的第二步,是建立起一个能说、能笑、能表达情绪的「自己」,从而让「他」替代自己与外界交流。

彼得知道未来自己会逐渐无法说话,所以主动联系了语音技术研发领域的世界权威 CereProc 公司的首席科学官马修(Matthew Aylett),希望他能帮助自己创造出非常接近自然感觉的数字声音。

CereProc 公司曾开发过一款 CereWave AI 的语音系统,可以记录演讲者不同的语气(例如平静或紧张),形成一个自然的声音,同时这个语音系统可以直接切换至其他语言,使用很方便。面对彼得的请求,马修欣然应允,并为他录制了 15 个小时的音频留存。

另一方面,随着病情的进展,彼得将无法形成面部表情,所以他还需要一个能做出表情、能够说话的 3D 动画化身。马修的团队又辅助他创造了一个 3D 形象,这个形象可以使用任何语气,甚至可以唱歌。

不过,这个 3D 形象无法笑,彼得并不满意,他又找到了 Pinewood Studios 制作公司(该公司曾为电影《星球大战》复刻了已去世的演员凯丽·费雪的脸) 。

花费千万做手术,切掉健康器官,他用 2 年获得永生

Peter 正在进行动作捕捉 图源:Intel 官网

Pinewood Studios 使用动作捕捉技术,让彼得展示他的情绪:大笑、微笑、眨眼,并完成他的标志性动作:抬起右眉。最终 Pinewood Studios 达到了彼得「实时同步」的要求,新形象的声音、嘴唇和表情都协同出现,可以表达同一种情感。

「我的笑容应该是最后消失的东西。」彼得说,「在我不能笑之前,我应该有一个新的分身。」

为了能更方便地输出想法,他还选择了眼动跟踪,并做了近视激光手术。本来彼得对脑接机口很感兴趣,但由于输出效率太低,他放弃了。

眼动跟踪技术由 Intel 的技术主任利玛(Lama Nachman)来负责,她也曾开发出语音系统 Assistive Context-Aware Toolkit(ACAT)来帮助霍金交流。

由于霍金和彼得的需求不同(霍金更加要求准确性,而彼得则期待人工智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惊喜),所以利玛为霍金选择用脸部抽动打字输入字符,而对彼得则是希望人工智能能学习他的交流方式,让二者真正的融合。

花费千万做手术,切掉健康器官,他用 2 年获得永生

利玛与霍金 图源:Intel 官网

利玛表示,「虽然大家围绕人工智能和人类的大部分话题都是两者对抗性的关系,但其实也可以通过两者合作的视角来看待未来。」

最终,彼得能说、能笑、能表达情绪的「自己」出现。在彼得轮椅前的屏幕上,「他」可以实时帮助彼得表达想法和情绪。彼得的伴侣后来开玩笑地说,「怎么觉得家里有三个人。」

花费千万做手术,切掉健康器官,他用 2 年获得永生

彼得和他的 3D 形象 图源:Dr Peter B Scott-Morgan Twitter

2019 年 10 月 10 日,由于担心自己未来会因呛咳发生意外,彼得提前进行了全喉切除手术。这个选择同他的三重造口术一样激进,是英国第一例提前择期进行 MND 患者的全喉切除术。

手术前一天,彼得发了一条推特,「告别 Peter 1.0,迎来 Peter 2.0 时代」。

花费千万做手术,切掉健康器官,他用 2 年获得永生

图源:Dr Peter B Scott-Morgan Twitter

全喉切除,意味着已经不能移动的彼得无法再和外界说话,物理性质上沟通的桥梁被彻底切断,从此他的沟通只能倚赖 AI。这一形态的自己,他称为「Peter 2.0」。

就此,一个真正的赛博格诞生了。

新的永生

手术结束后,彼得成立了一个基金会,成员包含电影《阿凡达》建模主管、声音合成技术专家等,继续有关造福 MND 患者的研究。技术公司 DXC 加入,帮助整合彼得的 AI,来控制他的专用机器人轮椅和智能家居。

DXC 的技术人员表示,未来包括灯泡、相机、恒温器等,或许都可以加入 AI 智能系统。他们正在试图开发一款绰号「查理」的中央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家居照顾彼得生活起居。

举个例子,当彼得的生物传感器显示他的体温升高,查理可以主动降低空调温度,并马上通知彼得的家庭医生。

可惜的是,今年 6 月 15 日彼得去世了。实际上,4 月时他的离世似乎就有了预兆:彼得发推特表示,由于眼睛无法闭合而过于干涩,他已经无法再使用眼动跟踪,只能改用脑接机口了。

花费千万做手术,切掉健康器官,他用 2 年获得永生

图源:Dr Peter B Scott-Morgan Twitter

时至今日,以 Intel 为首的各大技术公司以零回报的姿态,将彼得当作研究对象,各种投入已经超过数百万美元。彼得去世后,他的基金会仍在运转,各项研究也仍在持续。

对于普通的 MND 患者来讲,高新科技什么时候能真正落实到他们身上,还很难讲。不过,彼得精神启示可以永久留存。

花费千万做手术,切掉健康器官,他用 2 年获得永生

图源:Scott Morgan Foundation 官网

在他的基金网站上,他用大篇幅写到,「我们足以意识到,尖端高科技将彻底改变极端残疾,因此我们可以拒绝接受既定版本的现实。」

「我们有权利选择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即便是残疾人士,也是如此」。

致谢:本文由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主治医师 李扬专业审核

策划:锤锤 | 监制:gyouza

题图来源:YouTube 截图

相关阅读 >>

10年了,“吃鸡”鼻祖《dayz》是怎么艰难前进的

中兴axon 30 ultra航天版首销:18g+1tb组合史无前例

2021年购物车印记:热门商品背后的消费新浪潮

打造ipv6+ ready第一省:深度解读河北联通创新之路

美媒:苹果最新产品和服务聚焦提高用户忠诚度

兴业银行上海分行:“数字大脑”挈引高“智汇”发展

重庆力学教授造“神奇胶水”,1分钟聚沙成土20天荒漠变绿洲,啥样

苹果计划将airpods和airpodsmax端口更新

《血源》真人剧有戏?索尼将考虑与fs社开展影视合作

微软确认:win10两大稳定版v1909/20h2被放弃 用户快升级

更多相关阅读请进入《新闻资讯》频道 >>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您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评论

管理员已关闭评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