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飞象网,原文链接:http://www.cctime.com/html/2023-3-8/1645208.htm,侵删。
机器人,是A股主题投资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
机器人从属于大制造范畴,每次五年计划都会成为重点,而且还有专门的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比如这个五年计划期间,我们就有《“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甚至新年伊始,还有一份《“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出台。
但与以往的主题投资不同的是,最近两年的机器人概念,背后的推动力既不是市场需求,也不是政策,而是来自于大洋彼岸,那位特斯拉的创始人――马斯克。
仓央嘉措的《见与不见》中写道:你爱或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心经》中也说,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树上的花一直都在那里,只不过心中的花却一直是变幻无常。
无论当前的它是树上的花,还是心中的花,都已经到了需要深入理解这一赛道的时刻了。
01为什么机器人概念火了?
机器人是马斯克制造出的一个超级IP。
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造神是人文社会的自然现象,也是必然的结果,资本市场也不例外。
马斯克应该是美国资本市场,过去十年制造出的最成功的神了。曾经的过去,可谓是时来天地皆同力,他在这个市场顺势而起,现在的他开始具备了影响这个市场走势的力量。
老的价值投资者不是没有,现在94岁的巴菲特这个不老的传奇依然还活跃在资本市场的最前沿。只不过价值投资者永远都是那么的中庸,巴菲特致股东的信越来越像政府工作报告。
2月8日,马斯克发文宣布,将于3月1日(特斯拉投资者日)推出特斯拉宏图计划第三篇章(Master Plan Part 3),这将是一条通向“地球如何走向完全可再生能源”之路,前路一片光明。
第三篇章中,一个部分属于与人形机器人相关的长远愿景。马斯克在历史曾经提出过两次宏图计划,第一篇章就是推出电动车特斯拉,第二篇章是自动驾驶。应该说,马斯克部分兑现了他讲的东西,没有兑现的那些,至少也从逻辑上无可挑剔。
我们可能低估了星辰大海在西方普罗大众心目中的地位。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伴随着登月成功而来的是各类科幻电影的大爆发,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就是马斯克小时候的英雄,2012年去世时马斯克“哭的像个孩子”。
自有科幻电影以来,人形机器人就是其中常见的主题。附带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冷冰冰的机器与具有感情的人两个身份之间的矛盾,一直都是这类电影的核心冲突。
最近几年,继成功引领电动车、自动驾驶之后,马斯克扛起了人形机器人的大旗。在2021年8月19日的特斯拉AI Day上,马斯克首次介绍了人形机器人Tesla Bot,命名为Optimus(擎天柱)。一年后的2022年9月30日特斯拉AI Day上,人形机器人擎天柱Optimus原型机正式亮相。
这款人形机器人当然总体上比较初级,就连马斯克也表示,“Optimus……从技术角度讲,会进一步升级,还不知道终极目标是什么样子。”此外,他还说,预计3-5年后,人们可以订购特斯拉擎天柱机器人,批量生产之后,售价可能不到2万美元,比汽车便宜。
人形机器人是机器人科技树上的一颗鲜美的果实。在这方面,日本曾经是举国之力去开发人形机器人,来应对日本社会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此前,日本早稻田大学和本田公司都是业内标杆。目前走得最远的是美国的波士顿动力,在运动方面已经能完成很多复杂的“跑酷”动作。
这颗果实看上去确实让人垂涎欲滴,但也只是活在文学作品里,其最终实现的难度,可能并不比常温超导、可控核聚变容易。
人生有涯,情怀无价。既然我们注定最后都会失去所有,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年少时的挚爱“买一次单”,可能是很多人在股市敲下代码时的一个初衷吧。
02机器人的那些长逻辑
江湖一碗茶,喝完各自爬。情怀只能安心,生活更需要稻粱谋。星辰大海之后,脚下的路还是要一步步的走。
机器人,本质上属于交叉学科,涉及到机械、电子、通信、计算机等多个学科,牛市的时候弹性会非常大,因为什么主题都沾边。
A股一向是牛短熊长,所以牛市的逻辑不能用在正常的时间段。A股的机器人行业,一向有着自己的长逻辑。
中国机器人的主力是工业机器人,大概占到53%,剩下的特种机器人13%,包括扫地机器人在内的服务机器人大概占剩下的35%。
推动机器人行业长期成长的动力,我们总结起来一般有五个,分别是:人口老龄化、机器替代人工、政策支持、国产替代以及制造业机器人密度的提升。
这其中人口老龄化和政策支持两个方面显而易见,机器替代人工原因主要还是中国人力成本的上升以及机器人价格的下行。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日本欧洲经济繁荣,亚洲四小龙蒸蒸日上,人力成本上升,机器人行业初步迎来一个上升的拐点。
只是这个转型被中国加入WTO打断,世界工厂的背后是世界工人,2000年的时候深圳一个生产线上的普工月工资只有1000人民币,什么样的机器人能比这样的工人还便宜?
那么这一次会有变化么?苹果和富士康都在印度设厂,印度的人口已经快要追上中国了,中国加入WTO之后的路径会不会在印度重现,这是目前大家讨论比较激烈的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中国机器人降本的速度,至少我个人,对这个速度是乐观的,中国很可能是世界上最后一个工业化的国家了。
国产替代这个逻辑在很多细分制造业中都存在,机器人跟机床尤甚,原因也基本一样。根据MIR DATABANK的数据,2022前三季度内资厂商市场份额提升了约4个百分,但也只有36%。原因就是机器人和机床的第一下游都是汽车,传统燃油车行业中国有产能,但没有产业,自然供应链上也没有话语权。
就像苹果链,产业是美国的,产能到底是去越南还是印度,我们担忧也没有用,尽早培育自己的产业才是正途。
好在新能源汽车行业我们已经全面追上来了,产业有了,自然也会带动相应产业链,机器人36%的市占率,基本上跟前几年乘用车自主品牌的市占率基本一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同样,反过来就是水到渠成,机器人和机床行业国产替代的光明前景显然是毋庸置疑的。
这五个因素中有一个Bug,那就是制造业机器人密度。
一个以工业为主的国家,其制造业机器人密度是衡量其工业化深度和广度一个核心变量。根据IFR的数据,2021年全球平均水平是141台/万人,在2018年之前,市场逻辑是中国将追上世界平均水平,只不过这个追赶的速度太快,斜率过于陡峭,2017年还只有140台/万人,到2021年就提高到322台/万人,前面只剩下四个国家韩国、新加坡、日本和德国在风中瑟瑟发抖。
按照工信部的计划,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相对2020年实现翻倍,这个目标我们大概在2023年就可以实现。
中国制造业机器人密度的上限到底是多少,也许真的是星辰大海。
哪怕我们不知道中国机器人的增长上限,我们也能比较明确的是,机器人行业目前还是一个成长赛道。
相关阅读 >>
苹果与金・卡戴珊合作推出 beats fit pro 的三款全新配色
更多相关阅读请进入《新闻资讯》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