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多彩贵州网,原文链接:https://mini.eastday.com/mobile/230705163213307282302.html,侵删。
多彩贵州网讯(本网记者 石琳婕 罗晟鸣 通讯员 王一霖)谈到烟花爆竹,用于引爆的“火药捻子”大家并不陌生。
但要尝试让“火药捻子”跟高科技挂上钩,却没那么容易。
近年来,以航天、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为代表的中国高端制造业发展势头迅猛,它们身后无不藏着一种科技含量和应用价值高的引爆装置,它便是“引信”。
在贵州贵阳,一家“小巨人”企业,凭借其自主可控的设计研发能力,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的生产水平,将一根引信做到极致,让“贵州产”引信“上天入海”。
日前,记者带着一肚子疑问走进位于贵阳经开区的引信“小巨人”——贵州航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贵州航天电科),一探究竟。
自主可控突围“硬实力”
1965年,隶属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十研究院的贵州航天电科正式成立。半个世纪来,企业主要从事近炸引信、触发引信、数据链、导引头及其地面测试设备等航天产品的研究开发和生产。
“2013年,算是一个转折点。”贵州航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第三研究室主任张瑞飞告诉记者,随着市场对设备安全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单一机械类引信设计生产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企业决策层便立即启动调研、人才招引等计划。“当第一次接触全电子引信,就感觉找到了方向。”
从最原始的引爆功能,到成为动力设备的安全保险,再到具备近距探测功能,引信的发展伴随着其使命要求、市场发展动向和自然环境的变化,便在此过程中功能逐渐完善。“自然环境无法提供全电子引信的触发条件,因此其完全具备当前市场对引信设备精准、安全这一要求。”张瑞飞如是说。
“从2013年启动转型,一直到2020年,全电子引信的设计研发,可以说是毫无突破。”一开始,多年深耕机械类机电引信的贵州航天电科的“老师傅”们,因成熟度久久无法提升,便从寻求优势单位联合研发开始着手。张瑞飞说:“那时候,虽然有技术人员,但没有无法实现技术的自主可控。这种‘来料’加工的方式不是长久之计,必须有自主研发实力才能让产品持续发展。”
相关阅读 >>
red art宣布《shinorubi》将于2023年初发售
富士通推出caas计算即服务 客户可通过公共云访问先进计算技术
影驰 rtx 3050 金属大师 mini显卡降至1499元
更多相关阅读请进入《新闻资讯》频道 >>